依據國內當局統計指出,二○一九年國內全年行動支付交易額,已超過一千億元。相較二○一八年的行動支付交易額,呈現二.四倍的成長,顯示國內行動支付似乎已然形成風潮。但是,此一風潮是否會持續發光發熱?還是只是曇花一現?
筆者研讀日本經濟產業省(相當於台灣的經濟部),二○二○年三月公布的「無現金社會藍圖」年度報告認為,進行行動支付的現況與展望之前,徹底瞭解行動支付的定義和分類,再來研判展望極有必要。
日本經濟產業省年度報告指出,由於各國法律、科技、民情、金融體制、習性不一,因此,到目前為止,無現金社會、無現金支付、行動支付迄無定義。但是,日本經濟產業省依據日本國情法系,將行動支付明確分為三類,並舉例如次:
第一類:行動POS支付型
行動端末嵌入POS系統,與信用卡讀卡機接續進行支付者。(案例:樂天Pay、Airpay、STORESターミナル(Coiney)、Square)
第二類:行動APP支付型
以行動端末顯示的QRcode,由POS系統讀取進行支付者。(案例:LINE Pay、支付寶、歐付寶、街口支付、台灣支付)
第三類:行動IC支付型
以內藏IC晶片的行動端末,化相對應的端末上感應進行支付者。(案例:NFC與Felica、Android的行動錢包、iOS的Apple Pay、Google Pay)
日本經濟產業省年報認為,第一類不普及,第二類的支付業者最多,而且都在二○一五年後設立,為爭取客戶,不惜大方回饋。過度競爭結果,虧損業者浮現,將逐漸遭到併購或退場。專家認為,第二類業者在日本一家就足夠。第三類因與信用卡連結,仍有成長空間。
日本當局認為,信用卡、西瓜卡(悠遊卡)仍將持續成長,以QRcode為主的行動支付則可能曇花一現!有鑑於我國與日本國情相近,日本經驗值得國內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