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分店數已達4200多家的全美第一大服飾品牌Gap,從淨收入逾11億美元的賺錢企業,瞬間摔成虧損達800萬美元的危機事業。一手曾將Gap推上高峰,卻深為籌資而苦的前執行長米拉•德瑞勒(Millard S. Drexler),不禁大嘆:「經營上市公司,就好比腦袋旁頂著一把槍一樣。」發完長嘆的德瑞勒,沒多久就黯然去職。不過,如今已61歲的他,卻生龍活虎、精氣十足。原來,離開Gap後,德瑞勒加入了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這是一家專門參與企業私募(Private Placement)、繼而重整私募企業的公司。現在,他最開心的是,再也不必每一步行動都向公開市場的股東、主管機關請准報備。而德瑞勒也直陳「金錢」與「自由」,是私募最為誘人之處。
#@1@#2001年,網路泡沫重挫美國股市的結果,讓像德州太平洋集團這類的私募投資取代了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成為顯學。同一年也是網路泡沫受害者的台灣,則在一項法令的修正下,讓上市櫃企業進入了「私募時代」。當時 ,台股從10393點急跌至3411點,股價重挫到只剩2、3元的上市櫃公司不計其數,這些企業若在此時能募資成功,根本得靠「奇蹟」。但在2002年1月,立法院完成證券交易法修正案,允許公開發行公司透過私募以低於面額方式(折價)發行新股票,且不必事前取得主管機關核准。對有資金燃眉之急的企業,無異是及時雨。不過,當華泰電子在2002年3月29日申辦國內第一宗企業私募後,國內上市櫃企業、股市投資人才驚覺到:私募不只是為企業注入資金,引進技術或經營團隊的活水,也是讓募資企業股價漲升的神秘春藥。
#@1@#在4年前第一個進行私募的華泰電子,其股價就從公布私募當天的14.25元,在一個月內漲到17.8元,漲幅為24.91%。今年8月4日才公告私募的琨詰,股價竟從1.76元直奔3.62元,漲幅高達105.68%。當私募企業紛紛在1季、甚至是1個月內,股價少則漲20%,多則漲1倍的「示範」下,也就讓更多上市櫃企業愛上了私募這種「化明為暗」的集資方式。根據金管會證期局的統計,02年一整年,國內的上市櫃企業私募案,約只有5件,私募金額為72.19億元;在05年1到6月,私募案激增為21件,金額更高達了198.11億元。而運用私募的企業所屬產業,也有從電子業向金融保險業蔓延的趨勢。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觀察指出,在經過4年的熟悉和演練,國內上市櫃企業的私募,已從原本的解決財務困境,「升級」為企業重整,或引進「富爸爸」資源等策略性目的。今年9月底,晶電繼年初合併國聯後,又再連併聯電集團旗下的元砷、連勇兩家公司,成為坐穩全球第一大發光二極體(LED)晶粒廠。當產業及投資分析師都看好這個「天王級」合併案將具強大綜效之際,對二線與落單的晶粒廠成長前景,趨向保守,甚至認為市場將有加速淘汰的可能。不過,光磊並不在分析師們「留校察看」的名單上。因為,在全球第一大LED磊晶片廠日亞化(Nichia))、四元超高亮度LED龍頭廠日立電線(Hitachi Cable)的撐腰下,光磊成為國內LED市場唯一有外資入股的第二大勢力;事實上,光磊今日的產業地位,真要拜去年的私募之賜。
#@1@#光磊本是國內最大的晶粒製造廠,在未跨足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產業之前,獲利約在6億元至9億元之間。但自03年連續2年投入34億元在OLED後,拖累了公司財務;05年第1季,甚至出現每股虧損0.86元,創下歷年單季虧損之最;再加上05年8月須償還一筆高達10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CB),對負債比率已達51%的光磊,無疑是雪上加霜;儘管,當時光磊每股淨值在10元以上,但股價仍下挫到5元左右。因而,光磊在4月28日董事會中通過以私募發行約1億股的普通股。當時接任總經理才7個多月的黃勇強,因長年帶領LED事業部門,於是,將私募對象鎖定在與光磊有代工切割與產品供應關係、業務交情長達15年的日本客戶日亞化與日立電線。5月24日左右,日亞化與日立電線主管特別來台,與光磊就私募價格做最後協商。雖然,光磊希能以票面價格10元出售,但難纏的兩家日商則不斷壓低價格。6月10日周五早上,儘管璨圓、佰鴻也在同一時間舉行股東會,但投資法人都擠到光磊的股東會現場,黃勇強正式宣布兩宗私募案,確定了日亞化、日立電線以每股6.3元各出資3億元認購光磊股票。透過這次的私募,2家日商成為持有光磊近15%股權的最大股東,董事會變動達三分之一,原本主導光磊往OLED發展的前任總經理林明德人馬,落選出局。在確定入股光磊後,日亞化就擴大與光磊合作,加碼採購磊晶圓以及晶粒,並引介日本手機客戶給光磊,以加速達成獲利目標。日立電線則希望光磊能調整OLED部門,也能快速改善營運體質。在光磊從4月28日通過私募到6月10日公布私募對象及金額,股價從5.18元就不斷翻漲。在私募案確定後的7月1日,股價更站上10.8元的1年來新高。光磊股價在2個月內漲1倍、成為LED族群的強勢股,原因正是私募。
#@1@#今年6月股東會中,光磊團隊繳出了一張轉虧為盈的漂亮成績單,4月單月稅前盈餘達1億元。黃勇強透露,光磊與日亞化和日立電線更進一步合作的計畫,未來三家將從上游的原料、基板、磊晶、晶粒等進行垂直整合,預估下半年營收會突破7億元,再創新高。若說光磊是找到資金及拓展市場的策略型私募,則揚智則屬於加入集團家族的「依親型」私募。揚智在04年8月26臨時股東會中,決定公司的首次私募案。雖然私募發行新股不超過4千萬股,但以揚智通過私募後的股本計算,認購私募的特定人將取得揚智23.1%股權,坊間盛傳,聯發科就是揚智私募的特定人。當時,業界會連想到聯發科,實其來有自。因為,就在揚智決定私募的前一個月底,聯發科才以5.5億元取得揚智18.99%的股權,取代了宏電腦成為最大單一法人股東。宏在揚智的三董一監自然解任,全數退出董事會。果然,最後聯發科參與了揚智的私募,進而入主公司後,進行人事改組與營運調整,使得揚智的經營戰鬥力大幅提高;去年,正式轉虧為盈。揚智宣布私募後的1年半內,股價從21.7元漲至48.5元,漲幅高達了223.5%。去年,曾遭到禿鷹集團狙擊的勁永國際,則是靠私募引進新經營團隊而浴火重生的精彩案例。去年3月16日,勁永因禿鷹集團放假帳消息,股價連跌16根停板,從先前高點的26.3元,重挫到只剩8.17元。期間,公司雖發布營運正常、陸續推出新產品等訊息,但就是抑止不了股價的跌勢。
#@1@#但在4月7日時,勁永董事會有意以私募辦理現增5千萬股,以調整公司財務結構,爭取回復正常交易的消息傳出,勁永股價果然止跌反彈,並且連漲了4根漲停板。事實上,在當時,前董事長呂美月的確在創投朋友的引介下,洽妥日本上市企業資產管理者公司(Asset Managers Go. Ltd)參與勁永的私募,價格則定為每股7元。一位創投業者透露,由於日商資產管理者公司評估勁永每股淨值在15元以上,所以能以每股7元價格、總計不過3.5億元,取得勁永約25.61%股權,以補選方式取得2董1監席次,並由旗下Sino-JP Investments董事長沈瑋崙出任勁永董事長;業內人脈頗深的原任董事長呂美月,則專任總經理,留住人才並確保正常營運,對日商資產管理者公司而言,是再划算不過的交易。於是,在6月28日股東會公布後,勁永進入台日合資共治的時代。雖然日商資產管理者公司為掛牌在大阪的上市企業,但因知名度不高、對管理科技業的專業不明顯,對其入主勁永,市場一度抱持質疑態度。但今年8月,勁永公布半年報,第2季不但轉虧為盈,每股獲利近1元,使得股價再現漲勢,直破年線關卡。常欣投資執行長陳嘉尚指出,過去多半是營運、財務體質不佳的企業,才會採行私募這種最吃虧(因價格往往低於票面價格10元)的募資方式。因為,在進行私募前後,公司股價過度波動,加上私募過程的資訊並不透明,往往讓私募蒙上一層神祕又不盡光彩的面紗。
#@1@#但現在,國內的企業私募已迥異於以往。陳清文表示,台灣現階段的產業環境,尤其是科技業,正從「垂直分工」走向「垂直整合」,形成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透過私募現增手段,大集團可以整合小公司,小公司則加盟大集團陣營,讓資源充分被運用,創造整體最大獲利。像鴻海就是最典型的範例。從英群、首利、撼訊,到鴻準,都在鴻海參與私募的加持下,從股價到獲利都有不凡的表現。陳嘉尚觀察到,萬海是近2年參加國內企業私募的常客,「應算是積極以私募擴張事業版圖的另一例。」陳嘉尚說。不過,陳嘉尚提醒,通常集團參與私募的企業,著重於改善財務,以及追求較佳的經營成果,所以,對於這類的企業,適合中長期投資。況且,私募案發行的股票要鎖3年,短期來看,降低了參與私募者的套利空間,所以,若非是這些電子集團十分看好產業遠景或公司核心價值,否則誰願讓自己現金被鎖3年?在今年私募件數、金額及價格都迭創新高下,有不少股價表現、私募效益受市場肯定的案例。不過,勤業眾信董事暨會計師陳清祥建議投資人,可從私募企業的目的、參與私募者的背景、私募股票的價格等資訊,去判斷一樁私募案的好壞,進而評量是否搭私募的順風車進行投資。一般而言,成功的企業介入私募案,都會珍惜羽毛而不妄為。最後,陳清祥還是強調,投資企業還是要看營收和獲利成長等基本面,企業的基本面表現,與是否進行私募並沒有關連。而企業即使因為私募成功,股價在短期內快速漲升,但若要得到市場長期的肯定,恐怕仍要靠扎實經營與管理的基本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