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銀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大量充沛的資金和越來越大膽的操作手法,將業務重心由傳統的借貸領域帶向新的投資天地。創業超過141年的老字號匯豐控股公司(HSBC Holdings PLC),在2004年聖誕前夕,當時新任企業暨投資銀行部門的共同主管杜紹基(John Studzinski)曾信誓旦旦地向他手下的銀行家們保證,將要不斷地捕捉大交易,好讓匯豐成為全世界最好的投資銀行之一。然而不到兩年後,杜紹基以及他所聘用的許多業務高手先後離職,匯豐的投資銀行業務始終徘徊在低檔。在此同時,幾家以投資銀行業務見長的競爭對手來勢洶洶,不斷地從豐及其他傳統銀行的手中搶走生意。
#@1@#1865年,蘇格蘭一家海運公司的總管湯瑪斯.蘇德蘭(Thomas Sutherland)在香港成立了匯豐銀行,提供英國商人在歐洲、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融資。很快地,匯豐的銀行業務就隨同大英帝國的版圖迅速擴張。目前,這家銀行的企業貸款和理財服務,以及消費性貸款、信用卡等業務已經遍及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儘管擁有龐大的網路,匯豐近年來卻面臨經營瓶頸。自從19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界併購風氣盛行,可以提供企業融資、消費者貸款和現金管理等一系列傳統銀行業務的跨國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激烈的競爭嚴重壓縮獲利空間,許多像匯豐這樣的傳統銀行都不得不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而他們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放在投資銀行業務上。另一方面,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等知名投資銀行也磨刀霍霍,鎖定幾個利潤豐厚的海外市場,例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都是他們的重點目標。「我們很多競爭對手,包括歐洲和美國的銀行已經不知不覺地侵入了豐的傳統領域,」豐企業暨投資銀行部門另外一位共同主管歐智華(Stuart Gulliver)今年5月時對投資人表示:「在中東和亞太地區,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對中國市場更是狂熱。」
#@1@#2003年,豐的全球網路優勢面臨嚴峻挑戰,董事會主席約翰•龐德爵士(Sir John Bond)開始推動豐進軍投資銀行領域,為企業併購提供諮詢、承銷股票和債券、以及發行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豐經歷了45個寒暑的龐德親手敲訂了一個野心勃勃、為期5年的投資銀行發展計畫,光是前兩年的預算就高達8億美元。為了推動他的宏圖大略,龐德將杜紹基從摩根士丹利歐洲投資銀行業務主管的座位上挖角過來。這是一項不尋常的舉動,因為豐甚少從外部聘請高階管理人。新設立的豐投資銀行部門就由50歲的杜紹基和歐智華共同掌舵。47歲的歐智華已經在豐工作26年,熟諳豐成本控制體系,先前並曾經掌管過豐的亞洲業務。杜紹基主要掌管併購和諮詢業務,以及股票和債券承銷。歐智華則專司拓展銷售和交易業務,並負責加強豐為企業提供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特別金融產品的能力。一開始,杜紹基和歐智華為了從競爭對手中挖來豐所欠缺的投資銀行業務高手,一擲千金,毫不手軟。一年多的時間 ,豐的投資銀行部門就增聘了兩千人。根據熟悉豐內情的人士表示,歐智華最初也對支出毫不在意。慢慢地人員陸續增加,發獎金的速度和手筆,也超乎以業績掛帥的投資銀行業的一般行情。在2004年的耶誕節餐會上,龐德舉杯敬酒,表示對建立一個優質的投資銀行及拓展市場業務,有絕對的信心。他甚至誇口:「我不在乎我們實現目標的速度,只要我們的方向正確就好。」但是豐並未如願贏得太多交易。金融諮詢公司Dealogic的資料顯示,以交易價值排名, 2004年豐在全球併購諮詢業務的排名僅達到第16名。另一方面,豐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使得成本較前一年暴增了32%,達到58億美元。於是個性較為謹慎保守的歐智華開始對節節上升的支出感到不滿,並私下經常對人抱怨杜紹基的揮霍無度。在他自己的業務範圍內,歐智華開始縮衣節食。例如,A.T. Kearney顧問公司曾經為豐擬了一份長達200頁的股票業務擴張計畫。但歐智華砍掉了其中30%的項目。儘管歐智華努力試圖控制成本,但成果還是有限。2005年上半年,豐投資銀行部門的營業額只比去年同期小幅成長了3.6%,但成本卻又再增加了24%,達到33.2億美元,以致稅前盈餘下跌了18%。
#@1@#投資銀行部門失控的上漲成本終於迫使集團總部採取行動。豐執行長史蒂芬•葛霖(Stephen Green)開始對新增支出嚴加控管,並且親自審核投資銀行部門的人員招聘,許多職務因此被懸缺。2005年8月1日,龐德和葛霖宣布用於建立投資銀行部門的大部分經費均已投入運作,「因此未來成本支出增加的幅度將會大幅下降。」其實這時候距離龐德高調推出投資銀行業務5年計畫才不過剛滿兩年而已。11月,龐德將董事會主席的寶座交給葛霖,並宣布將於2006年5月退休,使得杜紹基在公司管理高層中失去了一位最堅強的盟友和支持者。今年2月,杜紹基被解除多項管理職責,移交給歐智華處理。5月,杜紹基宣布將於9月離職,轉投效紐約私人資本投資公司Blackstone Group擔任併購顧問。而當初他所招募的多名投資銀行業務高手也紛紛離職。不過豐對於這波人事異動泰然自若。歐智華表示:「這段時間 ,不也是有很多人離開高盛?很多人離開摩根士丹利?這對企業來說很正常的事。」
#@1@#華爾街日報指出,豐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大張旗鼓地爭取大交易,另方面又不願放寬嚴格的貸款標準或者擺脫預算的束縛聘用更多人才,結果豐成為頂級投資銀行的願望還是功虧一簣。由於豐高層在高風險融資等客戶急需的業務上始終畏首畏尾,以致新組成的併購諮詢團隊無用武之地。當投資銀行業務無法跟上成本增加速度時,豐終於選擇縮短戰線,放棄成為一流投資銀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