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因為政府長期保護主義,往往忽略了國際經濟金融變化才是真實影響收益的趨勢關鍵,國際帳戶收支是否平衡,才是決定市場機會的關鍵。想要在現今的市場好好經營,必須了解海外各地商品優勢,也要了解國際金融演變,權衡計算彼此間貿易交易的利基與損益,才能充分走出內需市場的禁錮,將商品或勞務外銷各地。
假設一國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使一國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對內貶值,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升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通膨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膨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求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膨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貨幣供給是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國貨幣由於稀少而更有價值。通常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而行,從而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量下降,商品價格也下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以通膨形式表現,本國商品價格將上漲,購買力下降,將會促進相對低廉的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外匯匯率將上漲。
國家的財政收支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膨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瞭解匯率,可推測一個國家的大概狀況如工業生產、就業或失業率,甚至一國進出口貿易增減,都會影響匯率。例如:當國家失業率大於預期,該國貨幣通常會貶值,而工業生產相關表現優於預期,通常會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匯率也受戰爭、動亂或政黨更替等因素干擾,政經情況愈不穩定時,該國貨幣就愈傾向貶值。
外匯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
1.廠商支付進口物品與勞務之價款。
2.本國國民因旅遊、留學、洽公、經商或派駐國外服務等,而在外國停留期間的開支。
3.廠商付予外人投資或貸款的紅利或利息。
4.本國對外國的移轉性支付,包括政府及民間的對外援助或贈予。
5.政府、民間與存款貨幣機構對外直接投資、收款或購買長短期金融性資產(如:存款或證券等)。
6.本國償付外債之本金。
7.以投機套利、規避風險或惡意攻擊一國貨幣為目的,而拋售該國貨幣,購入外幣。
8.中央銀行為了提高外匯存底而購進外匯。
外匯供給產生的原因,剛好與外匯需求相反,主要來源如下:
1.本國物品或勞務之出口。
2.外國觀光客、留學生、商人或派駐人員等在本國之開支。
3.本國對外投資或貸款所得到的紅利與利息。
4.外國政府或民間對本國的援助或贈予。
5.外人對本國的直接投資、貸款或購買本國長短期金融性資產。
6.外國政府或民間償還向本國之借款。
7.預期本國貨幣可能升值,而拋售外幣購買本國貨幣。
8.中央銀行為了減少外匯存底而出售外匯。
當匯率下跌時,代表本國貨幣升值,在外國進口品的外幣價格不變下,以本國貨幣表示之價格下跌,進口量增加,使外匯需求增加,又出國旅遊、國外投資等亦因匯率下跌,成本下降,如此亦造成外匯需求增加,因此外匯需求為一條負斜率的曲線,表示匯率與外匯需求呈反方向變動關係。同理,當匯率上升時,代表本國貨幣貶值,在本國出口品的台幣價格不變下,以外國貨幣表示之價格下跌,出口量將增加使外匯供給增加,而匯率上升,亦使到本國旅遊、投資的外幣成本下跌,外國觀光客、外國投資者將增加,亦使外匯供給增加。因此外匯供給為一條正斜率的曲線,說明匯率與外匯供給呈同方向變動關係。均衡匯率決定於外匯需求曲線與外匯供給曲線之交點所對應的匯率。
目前為台幣升值,會使得進口大於出口,相對於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廠商會產生匯損,或者國外買家需求降低,都影響企業營運,就會在發放薪資上有所保守,進而影響消費,身為業者就必須判斷若台幣持續升值,後續內需市場將呈現保守消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