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市場和掌握資源是製造業國際化的二大類主要動機,但對服務業而言,追隨客戶卻是步入國際市場的主要理由。研究顯示,當國內客戶至某一地主國投資時,國內銀行常追隨客戶至該國投資。這些銀行的想法是:(1)國內客戶在地主國有交易的需求,若自己不能提供服務,客戶一定會和地主國的銀行交易;若地主國銀行能提供完善的服務,客戶會逐漸將業務轉給這些銀行,最後可能危及自己在本國的交易;(2)若在地主國設分行,一方面有基本的業務量,另一方面透過對地主國市場的瞭解和熟悉,也可和當地的客戶打交道,如此在可忍受的風險程度下,自己的國際業務也穩定地成長。因此,追隨本國客戶至地主國設分行為可行之策。事實上,在地主國持續以往的交易關係可使雙方受惠。對國內客戶而言,在地主國建立信譽、與地主國銀行建立關係費時甚久,且在缺乏擔保品的情況下,向地主國銀行貸款的成本較高;對本國銀行而言,基於對客戶的長期瞭解和互信,與地主國銀行相較,可提供較佳的服務(例如允許客戶在地主國使用在母國未用盡的貸款額度)。無怪乎律師、會計師、廣告公司等服務業業者,均有追隨客戶國際化的現象。最近在台灣倒是出現了一獨特的現象:英商渣打銀行購併新竹商業銀行,同時也有數家外商銀行與本國銀行(如花旗銀行與華僑銀行)洽談購併事宜。據金融業者指出,渣打銀行願出高價購買新竹商銀,主要的目的是接收新竹商銀的台商客戶,因為這些客戶在大陸的資金等金融服務需求,可以由渣打銀行在大陸的分行提供。渣打銀行的案例,指出另一種國際化的動機:爭取有國際化業務的地主國客戶,因為外國銀行有較佳的能力滿足地主國客戶在其他國家的金融服務需求。此一現象引發了另一個問題:何以對本國客戶較熟悉的本國銀行,未能追隨本國客戶國際化,反倒是讓外國銀行提供了本國客戶在他國的服務呢?可能的原因有二:(1)本國銀行因能力、資源有限,無法在外國拓展版圖;(2)基於本國或地主國政府的法令限制,本國銀行無法在地主國設立分行。不論是何種原因,在此例中可以看出,多國銀行(multinationalbanks)擁有提供多國服務的競爭優勢,此種優勢使得它們能提供台灣銀行所無法提供的在地(如大陸)服務,也使得它們能提供大陸銀行所無法提供的在他國(如泰國)服務。渣打銀行在台灣不以「在大陸的服務」來吸引企業客戶,卻採用了購併本國銀行的方式來取得企業客戶,如此花費可能較高,但巨幅地省卻了瞭解客戶、建立客戶關係所需的時間,為銀行業國際化創立了一新的模式。「渣打銀行-新竹商銀」案例,對服務業者的涵意為:若未能追隨客戶國際化,本國業務雖然尚可維持,但有可能會逐漸喪失;若不具有國際化的能力,外國業者可能會來本國搶客戶,使本國業務很快地喪失。在地球是平的時代裡,服務業者即使想苟安於母國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