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化喊得震天價響,消費者可以在全球化的消費市場中,取得更便利、更低廉的商品及服務時,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就更加劇烈。於是,大家開始尋找企業真正利基到底在那裡?而國內開始有人將矛頭轉向「創新」二字。經濟學家熊彼得曾提出創新觀點,認為「經濟成長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的推手,就是企業家」;台灣的管理學大師許士軍教授也曾說過「追求創新,是企業永遠的責任與使命」。而以獨特的辦報手法,在國內報業闖下一片天,甚至讓老報備受威脅的蘋果日報發行人黎智英也說過:「創新是必須去做的,雖然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叫創新,但只要努力去嘗試創新就對了」。在這次「全民拚理財」的節目中,《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邀請到Nokia台灣區總經理王建亞、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湯明哲,以及中央大學資訊管理所教授林子銘,一起討論明日企業的生存之道在哪裡?以下為精采節目內容摘要:梁碧霞(以下簡稱「梁」):我們常聽到創新,但到底什麼是創新?首先,我要先請教湯教授,創新二字所代表的涵意是什麼?而台灣有沒有執行創新而成功的案例?
#@1@#湯明哲(以下簡稱「湯」):創新,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跟以前不同的做法。而依做法不同,可以區分為三類:第一是策略創新,也就是在經營模式上的創新;再者,是組織創新,也就是企業在管理和執行上有新做法;第三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在台灣的企業中,我們可以從台積電、聯強和快樂購中看到策略創新的實例。例如聯強以批發商的角色,成功地和下游廠商一起分擔風險的機制,並建立起完善產業體系;而快樂購則提供大家交換積點的平台,讓消費者可以進行資源的交換及分享,讓大家手上的積點,可以更妥善的運用,兌換到各自所需的商品,這些都是屬於策略創新,也是經營模式上的創新。梁:按湯教授的分析,經營模式的創新,就是整個營運模式的完全改變。那麼,什麼是組織的創新?湯:一般企業傳統的研發方式,是屬於交響樂團式的做法,也就是要做些什麼是事先講定及分工好的,等大家做好自己的部份,成品就出來了;但像是諾基亞(Nokia)就不同,它採用爵士樂式的做法,也就是說沒有事先特定的規畫,而是當有人有好的idea(想法),大家就去配合與發展。因此,Nokia的創新研發是小組式、細胞式的,而這樣的組織創新也支持著Nokia擁有長年的競爭優勢。
#@1@#梁:在這邊就要特別請教王總經理,Nokia如何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組織創新方式?王建亞(以下簡稱「王」):其實,每位加入Nokia的員工,都會被傳達創新的意義。因為,創新是Nokia的文化,我們希望每位員工的細胞和血液中,隨時都有創新的元素。特別是現在網際網路和行動網路的世界裡,快速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而快速的成長背後,最大的動力就是創新。梁:不過,創新不只是正面的效益,它背後也可能隱含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因此要請教林教授,即使是將創意的想法,透過審慎規畫後去執行,也不保證成功,也很有可能會失敗,不是嗎?林子銘(以下簡稱「林」):是的,所以大公司才能忍受這個創新的風險,基本上要做創新的公司是必須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來支援的。但這裡的矛盾之處在於愈大的公司,各部門間會產生資源的角力,因此,即使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進行創新,卻也因為公司大了,容易有僵化的現象,而排擠執行創新的可能性。
#@1@#梁: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和環境,比較容易允許創新?林:因為創新未必是百分之百能夠順利成功,所以容忍創新可能產生的錯誤就很重要。Nokia所在地的芬蘭,對於不同意見,都是採取比較容忍的態度,我覺得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是培養創意最好的環境。不過,創新的概念要避免狹窄地定義在產品創新上,因為創新是一種文化,從企業內部的管理過程、生產程序,到產品技術的接收、發展和新市場的開發等,每一個過程,都會是創新的動能。創新不只是技術人員的創新,而是應該由客戶的需求面推導回來,才能知道商品的目標市場在那裡、有那些變化。梁:就台灣目前在創新上有一個兩難,就是台灣本來就以製造見長,因此要請教湯教授,我們有必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創新,然後本末倒置,把我們的專長遺失掉嗎?而為什麼台灣的OEM廠商,沒有辦法創新?
#@1@#湯:台灣的OEM廠商,沒有辦法接觸到最後的客戶,是創新的阻力。因為研究顯示,最好的創新主力是來自於行銷人員,所以當你碰不到最後的客戶端,就不曉得怎麼去創新,只能接受買主的製造需求,形成執行和製造能力很強。但是,企業管理的目的,是要增加公司的附加價值,如果只會做製造的話,第一是很容易就被大陸取代,因為以製造成本來估算,它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競爭優勢,而台灣必須由比較利益轉到競爭優勢;第二個則是附加價值增加得很有限。梁:現在台灣有一些企業的創新做得不錯,您是否可以舉幾個實例來談?湯:例如宏達電的手機就做得不錯,而且未來可以再發展策略創新,從手機再延伸出其他方面的收入來源。王:我覺得宏達電的創新能力很強,屬於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而且當大家在做2G時,他們已經著手在做3G,並加入許多強大的功能。另外,鴻海也是很好的創新個案,從本來只有做機殼,延伸到主機板、筆記型電腦,現在也踏入通訊產業,將電腦、電子產業、通訊產業等3C做出結合,即使沒有接觸到最終的user,但在製造、產品上都達到創新的思維和運作。
#@1@#梁:除了台灣之外,鄰國的三星(samsung)近年的創新發展與成長,也讓人覺得非常佩服,想請湯教授分析一下三星的成功原因在那裡?湯:如果稱samsung是創新的企業,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在策略上的思維就和其他人不一樣。1984年,samsung要進入市場時,不曾因為日本與美國已占有一席之地而退縮,因為他資金成本比較低,就先就選擇資本密集的產業;再者,就是選擇周期性的產業,因為它考量到這類的產業走下坡時,日本和美國廠商不會投資,此時就是它加碼投資,趕上別人的機會,而這種思維就是創新。像是英特爾(Intel)宣布退出DRAM市場時,他則宣布進入。在這樣的思維運作下,如今samsung是FLASH、DRAM和TFT-LCD都是世界第一,而在這三大零件下,整合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因此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電子公司。梁:從samsung的案例來看,一個成功的策略及定位是相當重要的。不過,即使企業站上該領域裡的第一名之後,仍然必須接受後進者的挑戰,因此除了保有持續領先外,甚至要擴大領先的幅度。而第二名等後進者,除了追趕之外,更要思索出一個正確的方向,我想請教三位貴賓,第一名和第二名應該要運用什麼策略才能達到各自的目標?王:如果是第二名要追到第一名,看過去許多案子就可以發現,這不單靠技術的創新,而是要靠策略上的創新。因為產業中的第一名,除了市占率很大之外,還是遊戲規則(game rule)的制定者,所以第二名只想和第一名做同樣的事,一定是做不贏的。第二名必須要有非常創新的思維,我以戴爾(Dell)為例。它看到並看好Internet的未來,而大膽地推翻電腦既有的行銷通路,把通路Internet化,因此打敗惠普(HP)。而HP被超越之後,也力求創新,所以和康柏(Compaq)合併,現在兩家都還在爭第一。梁:在這1、2年中,Google的躍升,也是很有話題性的。像它的技術本來也只是第二名,但現在幾乎要超越其他搜尋引擎,成為產業中的龍頭,幾位來賓怎麼看待Google的成功?
#@1@#湯:以前的網路廣告是banner,是固定的,不管誰進網頁都看到同樣的廣告,但Google不是,它是客制化的概念,你打了什麼樣的字眼,你就看到不同的廣告,因此整個過程中,不需要去push消費者去買些什麼,但效果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王:Google是很小的搜尋引擎,像yahoo、msn規模都比他大很多,但它抓到人們生活在資訊時代的重要需求,也就是面對資訊氾濫時,要有更快速的方式找到想要的資訊,Google就提供了這樣的機制。另外,Google最近買下了創立2年的影音網站You-tube,也是著眼在未來資訊呈現方式,不再只是平面化的,而是影像化的。梁:我們陸續討論關於創新的觀念及個案,最後要請三位來賓,為企業的創新提出一些建議。林:企業要創新,就要從市場的變化來著手。例如大家常常在談的退休規畫就是一個很好的發想點,因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數相當龐大,目前都面臨到退休的階段,而和這些相關的產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契機。
#@1@#湯:很多人說台灣創新能力不足,但像是Skype和Nokia的發源國是比利時和芬蘭,這二個國家都是小國,為什麼人家可以,我們不可以。原因不在於我們沒有創新的人才,而是組織裡沒有創新管理的程序,讓創意人才能夠發揮創意,使創意能變成產品,產品能變成利潤,在這樣的一個程序沒有形成之前,我們的創新活動是比較困難的。王:目前企業面臨的都是生存戰,尤其在網際網路和行動通訊上的競爭更為激烈。在這樣的競爭情勢下,企業必須不斷地追求成長,而要成長就是要創新,創新是企業成長的引擎,因此,企業應該把創新放在每位員工的細胞和血液裡。梁:在創新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它會不會成功,可是企業必須有一定的空間,去讓創新發生。很多企業的做法是把這個部份,獨立為一個單位,讓它可以蓬勃發展。而對台灣的企業來說,與其年年陷在保五、保六的情況,還不如努力去思索如何增加企業的附加價值,讓創新帶著台灣的企業走向國際,面對更大的機會和挑戰。(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上8點收看精采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