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知道自己對台灣的食物會有所依戀,在中國大陸流浪的這些歲月,卻不時尋找各種「台灣味」,打聽哪裡可以吃到正宗台灣菜、哪裡可以買到台灣的各種做菜配料,甚至以前在台灣幾乎不下廚的呆胞太太們,也會開始學習怎麼做道地的台灣料理。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也沒有覺得周遭食物有什麼特別好吃的,想吃蚵仔煎、鹹酥雞、烤玉米,夜市逛一圈可以吃透透;吃客家小炒、三杯雞,走到樓下的99元小炒,就有了。流浪到中國大陸之後,想說中國這麼大,太多好吃的東西可等著我們呢!可沒想到啊,還是不時的懷念起家鄉的味道了,因此有時候哪家台灣媽媽弄個炒米粉、貢丸湯、滷肉飯、再來個「紅燒蹄膀加筍絲」的,不到他家搭伙可真的對不起自己的肚子。
#@1@#而台灣菜對北京人來說,就是兩個字「清淡」,因此剛來北京的時候,資深呆胞都會跟我說,「北京人吃東西是打死賣鹽的,又油又鹹。」於是,我經常看到呆胞太太們吃飯,就是把盤子斜放著,把油傾斜到另一邊。其實在大陸飯館點菜時,可以請餐廳「少油、少鹽」,不過他們「少」的程度跟我們想像的還是有差別,甚至有幾次我們請他們不要放味精,大半他們的反應都是會帶點狐疑重複問好幾次,「確定不要放?這樣食物沒有味道不好吃……。」終究生長了大半輩的台灣,還是有著濃濃的家鄉味,再吸引著我們這些在異地生活的人,因此每次回台灣,是空著行李箱回去,但卻會滿載著「台灣食品」回來,最受歡迎的有「科學麵」、「蝦味先」、「牛肉乾」等等,甚至有個呆胞每次回去還裝滿了X橋牌香腸,回來分送給大家,這些都是一等一的好伴手。
#@1@#有很多台灣獨家的配料真的是北京沒有的,但缺少了那些東西,就怎麼樣也做不出台灣味,「三杯雞」是最典型的例子,沒有九層塔怎叫正宗三杯雞呢?!但是市場上幾乎買不到九層塔,因此有個台灣媽媽,自己帶種子在陽台上種了起來,三不五時就摘一點送給大家。還有就是「醬油」,在北京開咖啡店、小有成就的庄仔,他到北京8、9年了,他就說,回台灣總是還會想帶一瓶家鄉的「虎尾醬油」回來。我們家剛「移居」到上海時,第一件事情就去買了「金X醬油」,後來搬到北京,北京的台灣人沒有上海密集,台灣貨少了很多,找不到台灣的醬油,可難過了,只好先買大陸的土產醬油「頂」著先。但是北京的醬油名稱跟台灣卻大不同,醬油瓶子上面不是寫著「老抽」就是「生抽」,望著這些瓶瓶罐罐,這下可又「呆」了,真的考倒原來就不怎麼會做飯的我。後來就隨便買了「生抽」,不管做什麼菜,沾什麼就一律用生抽,最常用來烹調的就是「滷肉」,但卻總滷不出「媽媽滷肉」的味道。後來有一個大陸朋友到家裡玩,我就順便問了他,我的滷肉味道怎感覺都不對,他告訴我,我用錯了,應該是用「老抽」而不是「生抽」。原來「生抽」跟「老抽」,兩種作法不同。生抽顏色比較淡,呈紅褐色,是用來一般的烹調,吃起來會比較鹹,主要用來調味用的;而老抽哩,吃到嘴裡會有鮮美微甜的感覺,用來給食品「著色」用的,例如紅燒等需要上色的菜,真是打醒了我這呆胞,原來醬油也這麼大有學問啊。但不管「老抽」還是「生抽」,還是台灣醬油好喝,這已經是一種「食物戀」了。(作者曾任國內報社、雜誌社記者,並撰寫經營管理、投資理財等多本著作,是跨領域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