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房市發展趨勢會朝向成熟型發展方向,房價漲跌幅度依經濟成長率而同步,交易量會因稅制改革抑制投資需求而維持在33-35萬戶之間。
內政部公布2020年全國房屋買賣移轉32.6萬棟,年增8.76%,創七年來新高。這項數據也證明筆者在2019年底預測2020年房市交易量會突破32萬。
2020年房市在全台疫情控制得當與QE降息聲浪下,疫情並未阻撓房市復甦態勢,上半年量穩價增,而下半年房市交易量快速回籠,加上台商資金數千億回流的帶動下,房價持續上揚,全年價漲量增,反映2020年房市買氣持續復甦,不過,政府在十二月陸續祭出打炒房措施後,短期內預見降低市場過熱氣氛,2021年房市表現應是先蹲後跳的一年。
全台交易量未達前波高點,房價為何屢創新高?
回顧近二十年來交易量,從2003年SARS過後,2004~2010年之間房市交易量大幅回溫,年年成交量都超過40萬戶以上,2011年受政府課徵奢侈稅影響,交易量開始萎縮,仍擋不住房價漲勢,但事過三年,在技術循環過熱且價量背離不利因素下,2014年房價開始反轉向下,事後證明交易量若持續萎縮,價格也遲早會下滑。
根據過去二十年房市交易量統計,2001-2010年這十年間房市歷經景氣循環主升段行情,交易量平均38萬2千戶,2011-2020年這十年間房市景氣由盛而衰,再重新盤整回升,房市交易量平均27萬7千戶,整整較前十年萎縮了30%之多,2020年交易量已回復到32萬6千戶,六都房價除了台北市以外幾乎都創新高價,市場上一直質疑為什麼交易量未達前波高點,價格卻屢創新高?這也令很多專家跌破眼鏡。
筆者過去一直強調,過去台灣房市景氣循環,在經濟快速增長環境下,除了剛性需求、換屋需求以外,夾帶大量的投資需求,促使交易量不斷攀升。但從1965年到2014年這50年來,台灣房市已經走完了新興國家房市長線的大多頭主升段,未來房市發展趨勢會朝向成熟發展方向,漲跌幅度依經濟成長率而同步,交易量也會因稅制的影響投資需求而維持在33-35萬戶之間,要達到年交易量40萬戶以上已經不容易見到,這也就是專家們把40萬戶視為房市回升指標的盲點所在。
六都量價增長,雙北落後其他四都,桃園後市可期
從六都近十年來交易量分析,六都交易量最低的共同時期都落在2016年,雙北市因過去假性需求與儲屋族群過多,萎縮量都超過50%,而上波景氣反轉也是雙北市跌幅最深,大坪數豪宅慘跌近三成,到目前為止,交易量僅回復到2014年水平,其他四都交易量已回復到2011年水平,也因此這兩年房市回升的行情,桃園以南房價表現強勁,漲幅都勝過雙方近倍以上。尤其台南市因房價基期低,連續兩年漲幅達30%,台中、高雄也緊跟在後,桃園市更因人口淨流入加上交通建設擴大都會效應,房價僅台北市三分之一,未來漲幅應會是六都之冠。台中市在交通捷運利多,以及大台中都會與中科就業機會帶動,加上台商回流效應,房市仍有機會持續發展,台南及高雄2020年交易量微縮,未來幾季要觀察是否有價量背離狀況,預期未來漲幅將會縮小。
至於市場最關心的是建築相關產業通膨因素造成營建成本大幅提升,有些專家過度樂觀,認為「營造高成本」房價就降不了。筆者認為,房價漲跌不應以「成本觀」推論,建築相關產業通膨是QE的後遺症,但以「高營建成本」就斷定房價會好幾年不會降,這是「成本觀」的推論,從「市場觀」推論則是供需因素,當需求增加,高成本就更推升房價,但當需求下降或購屋信心不足,高成本只會造成產品滯銷,市場就會形成「停滯性通膨」,也因而造成銷售不佳,房價不用一、二年自然就會下降。
此波房價何時會降?取決於市場景氣是否過熱與QE何時退場
就目前市場需求因素評估,剛性需求與換屋信心仍強,在資金寬鬆利率偏低的環境下,當然房價仍會溫和上升,惟單一變數的「高營建成本」實在難以斷定房價五年絕對不降。至於房價何時會降?取決於市場是否過熱、QE何時退場與景氣技術循環關係,而「高營建成本」應非直接推升房價的核心關係。
綜觀2020六都各大行政區房市表現,未來房價漲幅的潛力需具備四大條件:(1)人口集中,帶動商圈發展;(2)交通建設持續推進,促進地方繁榮;(3)新興工業區帶動就業機會;(4)房價基期較低,具上漲潛力。這個趨勢仍會帶動2021年全台房市的重要趨向:「蛋白、蛋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