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如同豺狼虎豹的國家內做生意,最好以另一個也像豺狼虎豹的國家作靠山。日前半導體業巨擘張虔生將日月光半導體「技術性」出售給國際私募基金凱雷,一般認為目的在藉以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台灣企業也以美國分公司名義前往中國設廠,原因便在於中國視台灣為彈丸小島,卻對美國忌憚三分。
#@1@#其實,利用兩大強權恐怖平衡謀取利益的商人古已有之。戰國末年、秦朝初年的牧商烏氏便是一例,其在秦朝、匈奴間通有運無,政商實力連匈奴單于、秦始皇都得買他的帳。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常被形容成殘虐無道的暴君,他終結了諸侯國數百年來的征亂,不但焚書坑儒、殺人如麻,打擊私人產業更是不遺餘力,彷彿他唯一的敵人就只有時間。實際上,近代史學家不斷幫秦始皇翻案,他制定書同文、車同軌政策,目的正是為了促進秦朝內部貿易,他也曾詔令嘉獎烏氏、巴寡婦清兩位商人,可見他也並非全然反商。烏氏何許人也,各種記載說法不一。一說烏氏原是秦朝派遣至長城防守的窮苦士兵,因為十分有生意頭腦,拿秦朝的紡織品交換匈奴的牛羊,成為秦朝、匈奴邊境的大貿易商,當時如烏氏般的邊境商人所在多有,例如《漢書》作者班固的先祖班壹,便是擁有數千群牛、馬、羊的豪富。另一說烏氏指秦朝北地郡烏氏縣(今陜西省北部)的族族長,族世世代代以畜牧業維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攻占河套地區,族將畜牧的範圍擴展至陰山南麓,常常與匈奴族人進行貿易,將戰國七雄、秦朝的穀物賣給匈奴,交換匈奴的良馬,再將良馬售予戰國七雄、秦朝。烏氏天性豪爽、任俠仗義,因此成為豪富鉅商。
#@1@#根據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烏氏是經營畜牧業的商人,當所牧養的牛、羊成長壯碩後,他將所賣得的錢,向南收購各種奇珍異寶與紡織品,並將這些東西向北進獻給匈奴諸王,這些匈奴王收到禮物後十分高興,回贈烏氏價值10倍於這些奇珍異寶與紡織品的牛、馬、羊,最後他的牲畜多到了必須以山谷為計算單位,堪稱富可敵國。當秦始皇還是秦王政,沒有秦朝、只有秦國時,秦國曾因旱災發生大饑荒,烏氏擔憂秦國國力一旦衰退,之後匈奴人對他的態度恐怕將由恭轉倨,不利他的「進出口貿易」事業,於是將數萬頭肉牛與從燕、趙兩國購買的數十萬斗糧食贈予秦國,解除了秦國的燃眉之憂,商人出身的秦相呂不韋因此力邀烏氏到秦都咸陽,接受秦國政府的封賞。當時,秦國奉行商鞅所創制的「農戰合一」政策,強調「尊榮必出於農戰」,秦國百姓平時是耕種的農民,戰時便是打仗的軍人,戰功是兩者晉升仕宦階級的唯一途徑,因此農民、軍人社會地位遠高過商人,商人財產再多也只能富、不能貴,不得有享受貴族規格的車輛、宅第。
#@1@#烏氏、巴寡婦清是較著名的兩個例外。秦王政冊封烏氏為「烏氏君」,地位與「封君」相同,「封君」是戰國時代後期所衍生的貴族爵號,位階高於過去的卿、大夫,國君常以「封君」的爵位與俸祿獎勵兒子與有功大臣,之前的秦相蔡澤便被封為「綱成君」。也就是說,烏氏雖然不是正式官員,卻可名正言順享受與「封君」同等尊榮的儀仗、府邸、衣冠、車馬,過年時還可應王室「朝請」,與百官、貴族一起進入宮廷向秦王政賀年。由於烏氏曾獲秦王政「朝請」、既富且貴,因此中國勢力最大的商幫之一——「徽商」,大都自稱為「朝奉」,表達追比烏氏的雄心壯志。實際上,秦始皇給予烏氏如此特殊禮遇,絕非僅出於感謝而已,因為秦朝的軍隊不只需要烏氏提供大量的馬匹,也需要他提供匈奴的情報,更得防堵他倒向匈奴,未成秦朝的臂膀,反成邊境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