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古蘭經》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世界中家家戶戶必備的書籍,而台灣雖然沒有統一且具強大制約力的宗教信仰及經書,但幾乎每個家庭每年最起碼都會收到一本「書」,那就是新年度的農民曆。國內最大的出版書籍通路商金石堂便曾經估算,光在金石堂,一年印製販售的農民曆約為20萬本。若再加上書局、書攤等傳統通路所販售,以及公家單位、企業等用以贈送者,恐怕實際印量更為可觀。
#@1@#陳鵬仁指出,基本上,逾90%以上的農民曆都是免費贈送的,而贈送者從政黨、民代、廟宇、農會、漁會、社團、鄉鎮公所,到公司行號都有,這些團購單位才是購買農民曆的大客戶,而每逢年節、選舉、廟會時,農民曆就會成為團購單位贈禮的最大宗。例如,號稱台灣最古老的地理師家族傳人李錦淵所編纂的農民曆,長年為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的農會與漁會指定贈送給客戶、會員的版本,據業者推估,其印製數量高達300多萬本。近10幾年來,每年農民曆的印製量不減反增的原因主要有3個。其一,台灣大大小小的選舉十分頻繁,里長、鄉鎮市民代表、鄉鎮市長、縣市議員等基層首長與代議士選舉,農民曆是候選人最常贈送的禮品;很多候選人的樁腳都將賄選的紅包夾在農民曆中,原因是農民曆被台灣社會認定具有神性,這麼做在提醒拿了錢的選民,此事「你知、我知、神也知」,所以拿了錢就要辦事。其二是,由於大家樂、樂透彩等賭博活動盛行於基層社會,不少彩迷熱衷從農民曆中找尋「靈感」,某些版本的農民曆還會附上「祕笈」,也吸引彩迷蒐集不同版本的農民曆,比較「祕笈」的異同。其三則是,前往中國、越南等國家投資設廠的台商愈來愈多,因而贈送台灣出版的農民曆成為台商送給員工、客戶的最佳伴手禮,以致農民曆的發行數量有增無減。「很多人以為農民曆的內容一成不變,實際上不然。」在1983年出版第一本農民曆的陳鵬仁解釋,每一年的農民曆內容約有3成之處不一樣。所以陳鵬仁幾乎天天在編纂下一本農民曆,而並不是將過去的農民曆改一下日期就可充數。陳鵬仁表示,他每年8月就出版下一年度的農民曆,例如民國95年8月便出版民國96年的農民曆,但必須從94年11月起便開始編寫,也就是說,明年,亦即民國97年的農民曆早在95年11月便開始編寫工作。不過,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農民曆的章節也起了相當程度的變化。由於西洋曆法愈來愈強勢,不少版本的農民曆在陰曆之外,還多了陰曆與星座、血型的對照圖文,加寫了守護神、幸運石、幸運數字、幸運顏色等篇幅。而由於許多農民曆版本乃出自命理人士之手,在命理事業企業化之後,這類版本的農民曆都會附有玉石、象牙、改運、點痣等廣告。除了消費者的口味變化外,世界氣候的驟變,也影響到農民曆。「現在由於溫室效應的關係,農民曆24節氣雖然大致都還正確,但比過去略為不準一些。」陳鵬仁說明,因而現在陳鵬仁據以參考的氣象資訊,已不是過去老祖宗的傳統論算,而是美國海軍的科技偵測與預估。
#@1@#「我的農民曆之所以成功,應該是我所編寫的版本比較簡單扼要,尤其是一天的宜與忌,比其他版本都來得清楚。」陳鵬仁頗為自豪地說。不過農民曆的另一有趣變化是,過去農民曆封底頁通常為禁忌食物篇,圖說提醒民眾哪幾種食物不能混著吃,例如酒與柿子,否則將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生命危險,最近的農民曆卻幾乎完全不見其蹤影,據傳是有人將此頁視為另類的《完全自殺手冊》,鬧出人命後,結果便沒人再印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這些禁忌並不正確。」陳鵬仁解釋不再將這些禁忌列在農民曆封底的原因,乃是這些過去視為不可混吃的食物,吃了並不會肚子痛,更不可能中毒,而是因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標準。「若真會讓人中毒,那麼某些嗜吃這些食物的國家人民,豈不就天天中毒?何以至今仍都活得好好地?」其實,農民曆在地方上的人氣能居高不下,要拜媒體之賜。民國80年代之後,地下廣播電台及第四台(今日之有線電視)蓬勃發展,因對內容需求量大,使得像農曆、洋曆生日的對照查詢與命理解析等,便成了許多電台的重要節目類型。而直到目前,這類節目仍盛行於中南部的廣播與地方電視台頻道中。但在都會區,農民曆就似乎不太受到重視。關於計日、節氣、日期吉凶的功能,農民曆慢慢被更廣泛流傳的日曆、報紙刊頭所取代,關於生老病死、命運前程,農民曆也無法取代傳統、現代的命理專業人士,為讀者解答難題。農民曆在城市家庭的地位因此每下愈況、可有可無,常常淪為墊泡麵的桌墊,甚至收到新的農民曆時,上一本都還未曾翻開過。不過,農民曆中節氣、水期仍是台灣農村生活作息最重要的依據;潮汛、魚汛仍是漁村作息之所依歸。至於,許多穿梭都市連鎖書店、咖啡店的文化評論者,一談及對農民曆種種的不解、訝異與人類學式興趣,與對鄉鎮書肆充斥堪輿、風水書籍的不可思議和同情,凸顯的其實正是台灣社會世代與城鄉間,所存在無法跨越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