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可以是高明的騙術,但經商卻必須以誠信仁義為本。沒有誠信仁義的公司,縱使企業體再龐大,也不會有太久的榮景。力霸集團之所以大廈頹傾,乃是因為其枉顧了與股東、客戶間的誠信原則,背棄了將股東、客戶利益放在首位的仁義默契。一個企業的誠信仁義,可透過長期遵守契約、有錯必改而建立,但失去的誠信仁義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來。與范蠡、端木賜兩位同樣被尊為「商祖」的白圭,便是買仁賣義的典範。班固在《漢書》中稱譽白圭是企業家的鼻祖,後世商人稱其為「治生祖」、「人間財神」,千餘年後的宋真宗更追封他為「商聖」。以今日的角度觀之,白圭堪稱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其經營哲學向被中國商人視為鐵律圭臬。
#@1@#白圭又稱白丹,戰國時代周人(即周天子統治的洛邑),關於其生平的文字相當歧亂。根據司馬遷記載,他是戰國時代初期強者魏文侯的大臣,與名臣李悝為同僚,《韓非子》則說他是魏國的水利專家,修建過著名的白公渠,但也有學者認為他純粹是商人,先後到過魏國、齊國、秦國經商,因能確切掌握產業脈動而成為鉅富。然而,日本作家宮城谷昌光在所著的《孟嘗君》一書中,主張白圭原為運貨商隊的保鑣,因精於掌握買賣點而成為大商人,因緣際會收養了出生時被認定會剋父而遭逐出家門的孟嘗君,更是日後孟嘗君養士三千、縱橫諸國、買通天下的經濟靠山,開啟戰國時代養士的風氣,孟嘗君更從白圭習得經營企業、規畫財政、兼併對手的才能,並將之運用於政壇,堪稱史上強勢財經內閣的代表之一。
#@1@#「我的企業經營方法,就像伊尹、姜子牙般以謀略治國,像孫武、吳起般以兵法治軍,像商鞅般懂得變法面對挑戰。」白圭曾自述成功之道,強調從商必須智、勇兼具,「一個人如果沒有應付急難的頭腦,沒有做出決斷的膽識,沒有能取也能捨的仁心,沒有固守立場的意志力,我是不會教他經商之術的。」宮城谷昌光將白圭的經商之術歸納為三大原則,依序為「樂觀時變」、「逆向操作」、「買仁賣義」,其對秦、漢以後設市貿易與供輸方式皆產生極大影響,而這些原則依然適用於今日商場。「樂觀時變」指注意時機的變化,掌握各種可能的商機;白圭在五穀收割時,買進糧食、賣出絲漆,而在蠶繭收成時,則大量購入絲棉、出售囤積的糧食。白圭、范蠡都曾提出農業景氣循環的理論。白圭認為12年為一周期,如果以大豐收年作為第一年,後兩年收成將衰退數成,第4年將是乾旱年,第5、6年可稱為小豐收,第7年又是大豐收,第8年收成量再度下降,第10年則是乾旱年,第11、12年也是小豐收年,第13年又是周期的開始。
#@1@#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景氣周期,當今的景氣周期當然遠比2千多年前來得複雜多變,如果能夠掌握豐年、荒年循環的徵兆與原理,便可從中拓展商機。「逆向操作」指「時賤而買、時貴而賣」,在別人拋售貨品時低價大量購進,在別人缺貨時高價大量賣出,利用低進高出獲取財富,白圭稱此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且他絕對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出手有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即像猛獸、巨鳥捕捉獵物般猛烈果斷。白圭日常居家克勤克儉,堅持「欲長錢,取下谷,長石鬥,取上種」,為了省錢可買差一點的穀子來吃,為了賺錢就應該買上等的種子來播種,不因自己財產豐厚便鋪張浪費,這也是後世諸多成功商人奉行不渝的生活哲學。「買仁賣義」指取所當取、給所當給、捨所當捨,取捨之間必須心懷仁義,白圭粗衣薄食、與雇工同甘共苦,因此下屬都願意為其賣命,這也影響了孟嘗君的為人處世。孟嘗君的封地在薛邑,該地百姓向他借了很多錢,馮諼自告奮勇去收債,卻將所有借據燒得一乾二淨,並告訴孟嘗君乃幫他「買義」,孟嘗君雖然不高興但也沒「開除」馮諼,後來孟嘗君被齊湣王罷黜丞相之位回到薛邑,全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歸來,他才知道馮諼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