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細讀前經濟部常務次長尹啟銘的新書《斷鏈—前瞻台灣經濟新未來》,主旨是分析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中,正逐漸被邊緣化,未來可能被擠出全球價值鏈之外。綴補斷鏈的珍珠,一方面固然政治意識型態凌駕經濟考量的政府施政體系不能推卸職責,但產業領導者要把「投資台灣」和「海外投資」等量齊觀的策略思維也很重要。尤其近年來國內所特意著重的資訊電子產業,台灣的製造業所掌握的還是偏價值鏈中生產製造的段落,附加價值率偏低。依據台經院所研究,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從2002年一路下滑,至2004年只有20.77%。如果以2003年做跨國橫向比較: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為23.79%,低於南韓的23.88%,更不用提芬蘭的30.34%,英國的36.33%,美國的36.62,以及日本的36.78%。甚至一向被社會與媒體美稱高科技的資訊通信科技產業,2003年台灣的附加價值率更只有22.59%,竟然低於製造業的平均值,與社會一般的印象大有落差。這個數字也低於南韓的25.59%,英國的35.91%,日本的36.85,美國的39.43%,甚至與台灣一樣小國寡民的芬蘭也有41.60%。但是從另一角度看,台灣產業近年以來最壞時狀態應該就是這樣了,諸多跡象顯示否極泰來的晨光似乎逐漸透出。最近英國貿易工商部公布一項統計,全世界資訊科技業最大的1250家公司的研發成長平均只有7%,而台灣卻成長了30.5%,比韓國的11.9%還高。顯然台灣過去研發投資的基盤雖不夠厚實,現在是奮力在低基盤上大舉投資。原因也不難理解,資通科技終端產品在台灣長了一地,就是移到大陸營運也是台商在操盤。而且有許多資訊通信科技品類位居全球第一大,第二大(像數位相機、伺服器、TFT-LCD等),其下自然就會帶動很多材料和零組件產業,例如筆記型電腦用的樞紐,台灣已經有全球90%以上的占有率。不少創投家看好台灣的零組件工業,被認為將來都會是世界第一名。因為世界第一大、第二大客戶都握在台商手上。當零組件產業也長到世界第一大,已沒有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後,一定只好自己去發明。主動也好,被迫也好,只能投資創新,沒第二條路可走。因為產品每天總要有新功能出來,才能維持賣好價錢。甚至近年有大量大陸留美博士的材料、模組專門人才,有獨特的模組技術要找終端產品廠商合作,也不得不面向台灣,因為台灣的終端產品是世界第一大的,大陸留美博士們也一定得和台灣合作。這樣看來,台灣科技產業的「模組盛世」好戲才剛剛開始要上演。我們可以預期10年之內,台灣會長出像京都的崛場、Omron、Rohm、村田、島津等高獲利的模組小巨人。嶄露頭角,為期不遠。甚至我們也可以預見這群以零件、模組為策略焦點的B2B小巨人,將來也會是台灣工業性品牌在全球產業舞台露臉的主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