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站上12600點,創下近10年來新高;代表高科技類股那斯達克指數(NASDAQ)亦突破2400點大關,登上2001年網路泡沫化以來的最高峰。另外包括英國、德國等西歐已開發國家,乃至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新興市場,股價指數亦持續創新高。
#@1@#但反觀台北股市,加權指數在開春挑戰8000點鎩羽以來,先是受到力霸集團掏空案衝擊;接著,又因為中國政府為防止國際熱錢炒作,開始對外匯市場進行監控,造成上海與深圳股市同步出現回檔;受此拖累,大盤就在7700點至8000點間上下遊走,這也使得想要透過元月行情搶賺金豬財的投資人大失所望。因為種種利空衝擊,讓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做多的外資,在元月的進出動向也是反反覆覆,買超幾個營業日後,又會出現連續幾天的賣超,看得投資人一頭霧水,不知外資到底是站在多空的那一方,也不禁讓人懷疑,跟著外資操作,真的能賺錢嗎?事實上,從1月份以來(1月2日至2月2日),連同上市上櫃,外資合計買超台股281億元,為2006年8月以來,連續第6個月買超,顯示外資持續作多台股的方向,並沒有任何改變。而從外資單日買賣超動態與台股加權指數漲跌關聯來看,亦呈現高度正相關,這也說明了即使外資動態在1月分看似方向不明,但對台股加權指數要漲要跌的影響力可說是絲毫不減。
#@1@#重點在於,要如何追蹤外資動態,進而掌握下一波投資契機?正確來說,外資操作方式與投信、自營商等本土法人大不相同。外資雖然銀彈充裕,對台股漲跌影響力也有增無減,但不會仗著雄厚資金,猛拉好幾根漲停板。外資在台股最常用的策略就是所謂「蠶食鯨吞」。就以矽品為例,外資自2006年5月以來就一直默默買進,而當時矽品的股價也只是在37元至42元區間震盪,就這樣外資就連續蠶食了6個月,手中持股也從原來130萬張增加到將近170萬張,平均成本大約是40元左右。到了11月,手中基本部位建立完成後,外資就開始以鯨吞的方式擴大對矽品買超規模,短短3個月,矽品持股從170萬張快速增加到超過200萬張,大力買進矽品股票30萬張,就在外資買盤的力推下,股價也突破42元壓力,最高還來到今年1月29日的57.3元。除了矽品之外,像國內筆記型電腦用鋰電池龍頭的新普也是一樣。對於新普,外資也是從2006年6月開始買入,但股價始終被壓抑在95元以下,經過長達5個月布局,外資手中持股從1.4萬張增加到3.3萬張,到了11月,外資正式發動攻勢,短短3個月內,外資對新普持股從3.3萬張快速增加到4.8萬張,而新普股價也因而從92元拉升到122元高點。
#@1@#從矽品與新普的案例中可得,追蹤外資買盤絕對不是1天、2天,或是1周、2周的事,而是要經過至少3個月、6個月,甚至是1年的布局,才能夠跟著外資一起賺「大錢」。只是,今年費人猜疑的地方在於:包括矽品及新普,外資一路買超的期間,代表散戶勢力的融資餘額卻一路下滑,與外資動態背道而馳。就以矽品來說,融資餘額就從2006年6月的6.1萬張一路下滑到目前9千餘張,新普的融資餘額也是從2006年5月的1.8萬張,一路減至只有目前的6千餘張;這個現象,除了一方面說明市場浮額持續被洗出,更有利於股價後續推升力道外,另一方面也正顯示著能夠跟著外資一路賺到底的投資人實在有限。簡單的說,要跟著外資一起掌握整個行情,除了緊盯外資動向外,「耐心」恐怕才是決定勝負的重要關鍵。
#@1@#從近3個月外資連續買超名單來看,矽品與新普當然仍是外資持續加碼的標的,另外像中鋼、榮鋼、三星等鋼鐵類股,以及東元、廣隆、中砂等機電類股,也是外資青睞的投資對象;而且,上述個股融資餘額持續被洗出,籌碼面相當有利於後勢股價推升,只要外資買盤能夠持續,操作上逢回就可以尋找買點。然而,無論是矽品、新普,或是中鋼、東元,短線股價已在相對高檔,一些較為保守的投資人可能不敢冒然跟進,那麼,就不妨找一些外資尚在「蠶食」階段的個股逢低布局,像生產背光模組的瑞儀光電股價目前正處於52元附近的相對低檔,外資則持續加碼3個月,持股比重亦從14%快速拉升到20%,未來的股價表現蓄勢待發。另外,像中光電、光寶科,以及航運股的萬海,股價也處在相對低檔,而外資買盤則持續增溫中,散戶籌碼當然也是陸續被洗出,波段操作保守型投資人亦可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