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被喻為中國最會聚財營生的「商幫」之一,近幾年因為《白銀谷》、《喬家大院》等電視劇大受歡迎,知名度隱隱然超越徽商、浙商、潮商;而探討晉商的風潮在出身山西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推波助瀾,他近年不但大舉進軍影視產業,更計畫拍攝數部關於晉商的電影。不過,晉商雖在明朝中葉才發展成「商幫」,但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周,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的猗頓則被稱為晉商之祖,而他也跟郭台銘一樣白手起家,從窮小子變成大富商。然而,有學者考證范蠡的老師、晉國公子計然才是第一位晉商,但逃離祖國的計然雖輔佐越王句踐富國強兵,本身卻不是商人,而部分史學家則主張計然、范蠡是同一人,因此尚未動搖猗頓的歷史定位。范蠡、白圭、端木賜被劃歸為豫商,因為他們的出生地皆在今日中國河南省,但猗頓原本卻不是山西人。猗頓應是號而非本名,一般記載他是魯國人,年輕時「耕而無食、蠶而無衣」,即努力種田卻吃不飽、養蠶紡織卻穿不暖,但他不願意窮困潦倒過一生,於是前往齊國定陶向范蠡討教致富之道。范蠡不藏私地告訴猗頓,他的故鄉地少人多、旱澇頻仍,想務農維持溫飽已頗為勉強,想致富則難如緣木求魚,因此給了他八字建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五牸指的是馬、牛、羊、豬、驢等五種牲畜,意思乃叫他改行從事畜牧業。因此,猗頓也常被稱作范蠡的弟子。猗頓聽從范蠡的建議,下定決心移居至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並將僅有的財產變賣,購買一些牲畜、家禽,開始投入畜牧業。猗頓致力於品種改良、汰弱存強,不但嘗試以不同地區的品種交配出新品種,據稱更是閹割牲禽以提高飼養效率、肉類品質的第一人;數年之後,他的牧地已是豬羊滿圈、騾馬成群,帶動猗氏迅速發成為一個大聚落。之後,猗頓率領猗氏農民開闢了數千畝杏園、桃園、桑園,據稱他所培育的杏、桃品種將近三百種,許多品種甚至繁衍傳承至今。不久之後,猗頓將事業版圖拓展至鹽業;山西南部的鹽池是中國最古老的產鹽區之一,猗頓發現許多鹽商累積財富相當快速,販賣海鹽也是范蠡重要進項,因此決定將事業主力轉為販賣池鹽。進入鹽業後,猗頓依然靠改良產業技術獲得巨大成功,他與鐵匠郭縱共同發明了以鐵鍋煮鹽水生產鹽的方法與墾畦曬鹽法,大幅縮短了製鹽、出鹽的時間,兩法一直沿用至今,猗頓、郭縱也都成為鉅富,也雙雙名載《史記.貨殖列傳》。當代知名武俠小說《尋秦記》也提到此事,描述猗頓「他倉庫裡的鹽足夠全天下的人吃上幾年。」在猗頓搬到猗氏十年之後,已變成名氣與范蠡並駕齊驅的大商人,甚至可直接驅車出入列國的宮廷,司馬遷則說他不但善於做生意,也很會經營人際關係,不但交結公侯、急公奉餉,平日也樂善好施、恤孤憐貧,班固在《漢書》中則形容他「富擬王公、馳名天下」。最後,猗頓更將事業觸端延伸進珠寶業,同樣成就斐然,根據《淮南子》的記載,他鑑定珠寶的能力堪與伯樂相馬相提並論,更在猗氏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座商城,後人稱之為「猗頓城」。《喬家大院》的主角喬致庸,其畢生理想乃是「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然而晉商的老祖宗猗頓卻遠在兩千多年前便做到了「貨通天下」;猗頓雖以創新技術起家發達,卻也是遠程運輸與連鎖企業的先河,更可能開啟與中亞、中東貿易的濫觴。根據部分學者的研究,猗頓開闢了兩條遠程貿易路線,東線從猗氏將池鹽運至山東,西線則從猗氏將池鹽運至陜西、四川,最遠可及中亞、中東,並從中亞、中東進口瑪瑙、玉器,並在各諸侯國設立了五十多個珠寶店鋪,在齊、魯、燕、楚等國都有連鎖店。晚年時,猗頓將自己的商業思想與經營方法匯總成《箴言集》一書,迄今仍流傳於部分商界,其思想對後世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也有一些人尊其為商貿業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