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一位平凡的小護士,靠著標會得來的10萬元創業金,憑著對服務的一片熱誠,在17年後,打造全台最大、最綿密的醫療器材直營店,杏一醫療董事長陳麗如,率著她的娘子軍,在2006年以1億的資本額創造了15億元的營業額,除了將觸角由台灣伸向中國大陸之外,明年,她將推動杏一醫療股票正式上櫃。
#@1@#創業17年的杏一醫療,目前在全省擁有103家直營店,預估今年底展店家數將達到120家。營業額從成立之初,必須靠賣出醫療器材才能付給供應商貨款,到年營業額高達15億元的規模。陳麗如的成功之道何在?她自已剖析:「杏一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聘用過去沒有人用過的護士,去擔任醫療器材店的第一線銷售員,讓專業來說話,用專業的護士,去告訴顧客什麼是治療醫學,什麼是預防醫學,用護理專業,來引導市場行銷策略!」去年當選青年創業楷模,也是唯一一位女性代表,陳麗如回首憶起當年創業的艱辛,雖然說得輕鬆,但仍感受到她心酸的一面。「那時候剛從長庚醫院出來創業,沒人、沒錢,只憑著母親幫我標會的10萬元創業金,就在林口長庚醫院附近開起了第一家醫療器材店」,原本以為可以過著朝九晚五、不用輪班的日子,但是,在開店之後,整整有一年的時間,陳麗如每天忙到午夜12點才回家休息,第二天一大早6點又準時上班。印象最深的一次,接到病人要出院的電話,要求在11點之前,希望能將所訂購的馬桶椅送到門口,當時身懷8個月身孕的陳麗如,看看時鐘,離11點只剩5分鐘的時間,放下電話,立即二話不說,扛起重達10公斤的馬桶椅,飛奔過馬路急忙送交給客戶,這位客戶看了,感動地連忙稱謝,而陳麗如儘管肚子痛得站不起來,看到客戶滿意的眼神,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也是一路支撐陳麗如走下來的主因。
#@1@#民國69年時,陳麗如考上明志工專二專部護理科,由於是公費,所以留在長庚醫學院6年,最後擔任內科、胸腔科的副護理長,因為表現優異,還曾親自看護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的母親王詹樣太夫人。陳麗如回憶,事母至孝的王董事長,在太夫人住院期間,每天早晚晨昏定省,對於親友送來的點心,他親自服侍母親食用外,還會向一旁的陳麗如說,「小姐,辛苦你了,請用點心」。王永慶這一個貼心的動作,讓陳麗如大受感動,也認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態度是「謙卑」,這個觀念也深植在陳麗如的心中,成為她日後經營企業依循的準則。有感於病患或家屬對於出院醫療照護作得不佳,以至於常常出院不久後又入院,因此,讓陳麗如興起創業的念頭。在林口長庚醫院成立第一家店之後,民國85年,她開了7家店,平均每一年開一家店,展店速度正常,但在認識了現任丈夫之後,他負責管理,自己負責銷售,順利導入MIS(資訊管理)系統,不到9年,一共在全國拓展了93家店,平均一年開10家店,每一個月開一家店,這種擴點速度已創下全國新紀錄,截至目前為止,已在全省有103家直營店。
#@1@#「其實,並不是每家店都賺錢」,陳麗如坦然地說;杏一醫療最偏遠的店開在南投竹山,緊鄰秀傳醫院,「這家店是不賺錢的,但當地居民有需要,就一定要去開」,陳麗如堅決地說。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危機出現在2003年SARS期間,當時,SARS肆虐,醫院是大家避之唯恐不急之處,設在醫院地下街、福利社的商家幾乎都倒閉或撤攤,「只有杏一的店員穿著隔離衣緊守崗位」,跟著陳麗如6年多的經理林家年回想起那段艱辛的歲月,「如果沒有院外直營店的支援,杏一可能早就不存在了」,林家年一語道破陳麗如設點策略的成功。陳麗如展店快又成功,主要有二大秘訣,一是開在醫院內的福利社,或善用醫院內擺攤位,二是開在醫院方圓附近100公尺之內。這種與醫院「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展店策略,是杏一在百年大疫過後,還能存活下來的主因。永遠像「金鼎電池」一樣精力旺盛、被兒子形容成「我的媽媽唯一的興趣是工作」的陳麗如,常常跑在第一線,親率娘子軍,自已編寫教材,自己授課,她說,運用護理人員擔任第一線的銷售員,最大的困難點在於「角色轉換」,因為,護理人員的訓練是一板一眼、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是,行銷人員必須要靈活應變,因此,初期,「陣亡率很高」;不過,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在職訓練,同時,藉由輪調方式,培養員工第二、三個潛在專長,提供另一個職場舞台,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式。
#@1@#除了繼續展店之外,陳麗如也計畫在2、3年後,發展加盟體系,將利潤分享給員工、店長,讓杏一的種籽播滿台灣的每一片土地。「台灣的展店市場幾近飽和,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陳麗也憂心地說,除了持續深耕台灣外,今年初,在大陸南京,杏一醫療的第一家實驗店開張了,面積大約70多坪,是台灣門市的二倍大。陳麗如將台灣成功的營運模式「複製」到中國大陸,但初期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迫使陳麗如要當「空中飛人」,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趟,邊看、邊作、邊調整,找出符合當地民眾需求的院後醫療服務,對陳麗如而言,這將又是另一項挑戰自我極限的工作。由一位平凡的小護士,搖身一變成為成功的女企業家,陳麗如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但是,追求公司、客戶及員工「三贏」的局面,是她永遠不會改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