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業多集中在資訊科技的代工,近3年來,雖然陸續有業者跨往消費性電子發展,但是仍掙脫不了低毛利率的宿命,讓「微利化」成為台灣廠商揮之不去的痛。然而,在普遍低獲利的產業環境中,工業電腦(IPC)產業卻形成了一個特殊區域,不但廠商年年獲利,而且毛利往往也都超過3成。去年,就有不少投信法人開始注意到工業電腦族群這塊璞玉,使得工業電腦類股過去低本益比的委屈,將可望一掃而空。
#@1@#去年,坊間最流行的商業術語自然是非「藍海策略」、「長尾理論」莫屬了。其中,藍海策略教導廠商在產品上要有差異化,不做「Me Too」以從血流成河的紅海市場中脫困;而長尾理論則在提醒業者,許多看來小量的產品,往往卻有長期銷售、繼而獲利的實力。「工業電腦就正好符合這兩大理論的特質!」一位法人分析,工業電腦產品包羅萬象,從一般商家使用的端點銷售系統(POS)、工業設備、安全監控到醫療等應用產品,都算是工業電腦的一員,而由於各家廠商都有自己專攻的項目,不像一般資訊科技市場大家殺價成為常態。另外,工業電腦產品最講究的是品質,而不是價錢。友通由主機板產業轉跨進工業電腦後,近幾年的獲利大幅成長,友通副董事長呂衍星就表示,做工業電腦與主機板最大不同是,雖然每件案子都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與客戶溝通,但是只要一接到單,一個案子往往就是合作5年以上,跟主機板產業為了搶單不惜價格一降再降的生態完全不同。
#@1@#也就由於工業電腦兼具「藍海」、「長尾」的特色,因此相對資訊產業景氣起起伏伏,工業電腦成長的幅度呈現相對穩健,每年都有約10%的成長。元京證券研究部就有一份報告指出,今年在品牌廠持續釋出代工訂單之下,台灣廠商將有超過產業平均的成長,其中,POS產品就是被看好營收成長最快的產品。而元京證最為看好的廠家代表則有飛捷、瑞傳和振樺。只是,當工業電腦族群正準備要採收成長果實之際,挾資金與資源優勢的電子大廠,也紛紛到工業電腦這塊金礦山布局。去年,就有不少工業電腦公司接到了一組神秘團隊的拜訪要求。據了解,這個團隊正是電子業一哥鴻海旗下的投資部門員工。他們走訪多家工業電腦廠,找尋合作甚至合併的可能,雖然目前為止,並沒有挑定明確的對象,但是工業電腦廠商則異口同聲地說:「感覺得到,鴻海在工業電腦領域是要來玩真的。」因此所有廠家莫不小心翼翼備戰。事實上,鴻海目前已與瑞傳科技聯手,共同投資樺漢科技,而由前瑞傳科技總經理張棱鴻擔任董事長。業界評估,鴻海與瑞傳將專攻於開發中型工業電腦設計代工,並且跨入工業用可攜式電腦與工業用伺服器等新領域,有意向華碩電腦與研華科技所成立的研碩電腦挑戰。除了鴻海以外,華碩也是在工業電腦領域發展最為積極的業者。前年與工業電腦第一大廠研華,合作成立研碩而正式跨入工業電腦領域,試圖連結個人電腦與工業電腦供應鏈,找尋最佳成本競爭力。
#@1@#另外還有緯創,在幾年前挖角了工業電腦廠威達電的團隊,成立工業電腦部門後,去年起開始陸續接獲訂單,目前客戶有IBM、富士通等,在工業電腦布局可謂小有成果。不過面對大廠不斷滲透、搶攻的嘗試,工業電腦業者卻多顯得自信滿滿。研華董事長劉克振甚至直言:「個人電腦廠商想在工業電腦領域取代工業電腦廠商,是不可能的。」雖然同樣都是以主機板為發展主軸,但由於工業電腦用的是特殊主機板,需專注生產,而一般個人電腦廠只是分出部分人力和資源來發展工業電腦,因此無法專注,就算有部份廠商切入這市場,基本上所做產品的差異性並不大。
#@1@#劉克振形容,個人電腦產業與工業電腦產業的分別,如同便當業與餐飲業的差異,雖然兩者都同樣在供給食材,但便當業始終都是在做單純的便當生意(如NB、DT的代工),而餐飲業則區分為義大利餐或火鍋店等(如IPC的各個領域),所以一般電腦廠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但嚴格說起來,未來 IPC廠非但會走進PC廠低毛利趨勢,甚至會走進更細的專業領域。「未來產業環境的變化,主要會是在結構上的改變,一旦供應鏈形成體制後,產業生態才有可能被改變。」劉克振說,以華碩與研華的結盟為例,目前看雙方合作是否有機會形成供應鏈的體制,是一個新的改變嘗試。除了工業電腦廠商特殊利基外,整體產業規模其實也持續在擴大。過去工業電腦多著重在工業控制、生產產業,使工業電腦產品更多樣化。就以POS為例,除了每年產業都會有超過15%成長,是工業電腦目前成長最快的產品外,POS也不再侷限於收銀機功能,而正擴大發展為電子服務機,未來如彩券機、KIOSK(資訊服務站)老人安養看護機等,這些轉變都可以為POS增加許多附加價值。另外台廠在生產成本的優勢也持續延伸到工業電腦產業,有法人預估,國際大廠的成本高於台廠約3至5成,大廠釋出訂單可以營造品牌、代工兩邊廠商雙贏的局面,因此也是未來的趨勢。過去工業電腦因為股本較小,成交量少,因此法人著墨不多,但是在工業電腦這幾年繳出亮麗的成績,除了內資投信法人資金開始進駐外,一些券商研究部門的主管發現,也有越來越多外資客戶對這些小而美的廠商感到興趣。去年,在券商安排企業到海外做投資說明的活動中,就看到不少工業電腦廠商的身影。就在法人逐漸認同之下,工業電腦族群在資本市場的評價也往上竄升,整體產業本益比也都從過去不到10倍,提高到目前約10倍相對合理水準。再加上,過去5 年,工業電腦廠商的獲利均呈現可觀成長,無怪乎會成為最搶手的長期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