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最近廣泛流傳一篇名為〈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的文章,執筆的瑞士記者以不解而訝異的語法寫道,台灣上班族的工作時數世界第一,而小學生睡眠時數之少、戴眼鏡比例之高,也是世界第一,且根據《Elle》雜誌研究指出,台灣女性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其實,最近,以勤奮著稱的台灣人也開始了解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慢活」、「樂活」漸漸成為台灣人追求的新價值,邁開腳步追求自己的生命意義,不再只當個「工蟻」或「社畜」(編按:株社會社所養的畜生);其中,聯廣名譽董事長、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東明便是重要的推手,他更於月前將自己關於「樂活」的文章,集結出版了《樂活人生》一書。
#@1@#什麼是「樂活」呢?像個慈祥老爺爺的賴東明,雖然已經70多歲,頂著一頭花白的頭髮,但仍然精神抖擻、耳聰目明、思路清楚,全身洋溢著「快樂」與「活力」,堪稱「樂活」的最佳代言人。賴東明認為「樂活」,除了人生要有「快樂」、「活力」,還包括健康、知足、自立、尋找自己工作的光榮感、對生活與工作精益求精,以及懂得付出。「我現在感覺還蠻幸福的,我從聯廣退休後,公司還為我保留了一間辦公室、一個秘書與一個司機,作為我向外聯絡的基地。」退而不休的賴東明開始寫作關於「樂活」的文章,緣起於在一次扶輪社的活動遇到了《講義雜誌》的主編江月琴,江月琴邀他在《講義雜誌》上寫文章,沒想到朋友、同事反應相當熱烈。「更奇妙的是,我每天在公園裡散步,有一天,有一個比我更年長的長者跟我打招呼,還叫我以後文章裡不要寫『來日無多』這種詞彙。」這位長者即是今年已80多歲的九歌出版社負責人,他天天跑步、身體十分硬朗,提醒了賴東明不去計算「來日」還剩多少,健康便是快樂,才能「來日方長」,而這段奇妙的遇合也促成了他在九歌出版社出版《樂活人生》。「樂活是我長期一貫的主張,不是我老了之後才這麼說。」迄今依然每天西裝筆挺出現在辦公室的賴東明,更主張得在工作中找尋樂趣,否則根本無法做得長久,有「廣告教父」美譽的他相信,工作的樂趣來自於職業的光榮感,「我不會說自己是董事長,我永遠以『廣告人』自居。」「每個行業都應該像律師、醫師、會計師、工程師般,即便職位再高、事業做得再大,依然以法律人、醫學人、會計人、工程人為榮。」賴東明分析台灣人的苦悶,源自於太注重職位高低,而不是職業的榮譽感,他也秀出2005年經濟部頒給他的「資深廣告人獎」,肅穆地說著:「董事長是一時的,但廣告人卻是永遠的,不要強調自己的頭銜,別人對你的尊敬才是真的。」
#@1@#台灣人的苦悶不只來自工作,也來自廣告,買不起廣告中的昂貴產品,總是讓人樂活不起來。賴東明強調廣告與樂活並不衝突,他表示廣告是消費者獲知商品資訊的來源,也常是購買商品的基準,不但推動經濟發展,也代表社會的趨勢與潮流,「看廣告的人要懂得『斷念』,富在知足是樂活的重要基礎。未來,我希望台灣的廣告能夠更朝公益方向前進。」然而,樂活不代表懶散過日子,極為推崇日本「精益求精」精神的賴東明,以為樂活也包括在生活與工作上追求更高的層次,而這正是台灣目前所最缺乏的,「台灣最大的優點在於熱情,但問題是,我們的熱情有時也相當粗糙,不懂得修飾,教人不敢領教,例如逼人喝酒打通關。樂活不只是讓自己感到快樂,也要讓其他人感到快樂。」此外,賴東明更例舉台灣社會3大令人厭惡的現象,分別是喜歡問別人薪水多少與愛談宗教、性別議題,這些在先進國家都是大禁忌;他搖搖地說,每個人職涯都有高潮、低潮時,一開口便問人家薪水多少,便是不夠尊重他人隱私,有宗教信仰的人愛傳教、男生動輒對女生打分數,也教人不敢恭維。賴東明以日本超市為例,說明當台灣業界仍然停留在努力推銷產品的層次時,日本業者卻已可提供消費者更貼心的服務,讓顧客感覺賓至如歸,其超市講究供應當令的食物,不會宣傳所有農產「應有盡有」,店員更會針對顧客的需求提出妥貼得建議,例如何種疾病忌吃何種食物,而非一味推銷產品。
#@1@#當然,「樂活」絕對不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賴東明闡述「自我獨立、不讓他人擔心」,也是樂活的重要條件之一;最困難之處在於親子關係,因為,台灣的父母不像美國的父母,願意給子女獨立發展的空間,總認為兒女是「自己的」,所以常常管東管西,而子女也習慣倚賴父母。賴東明驕傲地說,他兩個兒子到美國讀書時,他都將信用卡的副卡交給他們,不讓他們在經濟上有後顧之憂,結果兩兄弟都在留學的第3、4個月,將副卡剪掉還給爸爸,表示經濟已可獨立自主,不用再花到爸爸的錢,「連我也很佩服。」很多杞人憂天的父母總希望遙控著兒女的一切,因為害怕在他們獨立自主後,就忘記父母的存在。這其實是過慮。賴東明的兩個兒子,現在分別在美國當期貨分析師與牙醫師,但兒子、媳婦、孫子都跟他互動密切,常常打越洋電話話家常,他笑稱自己對兒子的「功能」,便是讓他們有個聊天傾訴的對象,知道世界上還有個了解他們的人,而對孫子的意義,則是個說家族故事的人。樂活除了從個人拓展至家庭,也應從家庭擴及社區、社會,而這是賴東明目前在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所致力推動的事務,其中老人便扮演重要角色,而他希望老人們可以像過去的廟公一樣,成為社區、社會安定的力量。廟公與爸媽有什麼不同?賴東明回憶起陳年往事,說廟公與爸媽一樣會管小孩子的事,看看誰偷懶、誰做錯事;但是,爸媽用的是說道理、講是非的方式,小孩子有時會心生抗拒;廟公卻用說故事的方法,將要說的道理潛移默化,很受小孩子們的歡迎;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更多具備廟公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