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其實是一項修煉。特別是,當一個人行在花團錦簇之間,更容易目眩神迷,忘了來時路,也走不出前進的方向。於是,浪費許多時間,來來回回地找定位。結果,忙進忙出,仍是一生庸碌。企業呢。一次走失,可能元氣大傷,也許就此沒入歷史。在挽救的過程中,領導人必須付出代價,只因為自己恍神地摘下了一朵路邊野花。
#@1@#曾經,研華電腦董事長劉克振說的一席話,讓我見識到企業家如何傾全力地約束管理自己。約莫三年前,在我與前香港科技中心行政總裁劉助博士合著「企業是一部賺錢機器」的新書發表會上,劉董事長為自己經營企業兩度走失分享感言;最後,他攤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亮出顯目的三個圓圈(3-circle);接著,告訴與會的媒體記者:「這是公司定位,我時時刻刻看著它默想;也體會我那虔誠的佛教徒太太,為什麼需要每天念經。」看來,專注一事、不思其他,真是知難行亦難。首先,必須確認自己的目光該定睛何處?特別是當企業處於轉投資的決策時刻,什麼才是該置於家中、細心呵護的「家花」?什麼是會使企業迷惑、走向歧路的「野花」?
#@1@#本期《理財周刊》封面主題「不務正業,賺更多」,談的是企業如何靠業外,蓄積營收、獲利再成長的動力。在我們選出的八個案例中,各自撰寫著不同的轉投資故事。從這些企業身上,我們看不到制式的標準答案;但是,它們的成功,卻有一定的脈絡可尋:如東鹼,掌握航運發展契機;三商行適時切入製藥、賣酒領域;或像台肥,捨中國而就阿拉伯......。它們中間,或許存在如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的分類,歸屬於「機會基礎成長策略(Opportunity-based growth)」,只是,成就一起轉投資事業,絕非單靠機會,還必須輔以其他配套條件;當然,過程中,很容易藏污納垢,投資人必須謹慎再三。此次封面主題是由本刊主筆曹以斌、資深研究員柴煥欣聯手策畫製作。牡丹灣,一座台灣最貴的Villa,同時承載了歷史、地理、觀光三大意義。本刊撰述委員高永謀、攝影組長賴建宏前進屏東,為讀者帶回它的歷史故事,與現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