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季的面板廠法說會上,奇美、友達在會後問答中,都被法人問了同樣一個問題:對於群創模式,看法如何?奇美總經理何昭陽第1次回答「群創做得很不錯」;第2次再被問到,他則說「群創是令人尊敬的對手,也是很好的客戶」,一位法人回憶「看何總的神色,不像是隨口說說而已」。在面板產量、資本支出、8代廠進度等等面板廠必問問題清單中,多了一項「群創」,絕對是一個指標。披有鴻海家族一貫的低調色彩,又找來有「面板業最資深總經理」之稱的段行建擔任總經理,憑著顛覆面板廠傳統思維、定位為「系統廠」的「出海口」模式,讓群創不僅在2006年10月上市後,成為面板股的股王,也讓更多投資人好奇:群創模式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1@#曾有法人直言「群創是一個奇葩」,奇的不僅是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也奇在「投資人對它的容忍度很大」。就財務數字來看,群創近3年的營收分別為新台幣42億元、514億元、1051億元,幾乎是年增500億元;同時,在2005年正式量產後,每股稅後盈餘也轉虧為盈,從原本每股稅後虧損0.87元,逐步攀升至1.45元,算是相當穩健的成績;但如果對比目前群創股價已超過80元,群創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本益比,關鍵恐怕不在於業績,而在鴻海這位富爸爸身上。約莫在2002、2003年時,原本由鴻海幫蘋果代工的iMac訂單,最後卻因為面板短缺,單子硬生生被廣達搶走,使得原本並不認為面板是「必需品」的鴻海大受刺激;進而在2004年的股東會上,決定要投資群創,為的就是要確保未來鴻海在面板這項關鍵零組件上,不虞匱乏。目前,鴻海旗下投資公司鴻揚創投持股5.61%為最大股東。群創財務長許嘉成就表示,群創位處鴻海體系中,至少享有三方面的整合:客戶端(世界一級大廠)、材料端(上下游零組件)、以及全球運籌的整合。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重要任務為「確保鴻海能擁有充足的面板來源,以便鴻海更具備拿下全球PC大廠代工訂單優勢」的群創,產品組合中有超過8成是液晶監視器(monitor),客戶基礎幾乎囊括了鴻海負責代工的重要PC廠,如Dell、Acer、HP,也就不令人意外。而在材料端的部分,群創主要零組件供應商包括聯詠、鴻海、日東電工、亞帝歐光學元件、華映、奇美電及康寧玻璃。此外,港商德意志證券面板分析師李宜家就指出,LCD TV的生產模式與PC差異不小,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關稅」考量下,於海外設置生產據點的必要性,而這點,會是全球布局完整的鴻海,未來對群創相當重要的後援。
#@1@#這也是群創先掌握下游客戶,再向上整合的「出海口模式」精神。先練兵、掌握客戶名單後再建廠,所需的面板半數自製、半數外購,跨足面板中游至下游的模組、組裝階段,這種「從需求來帶動供給」的逆向思考,顛覆了面板廠傳統上「用供給來刺激需求」的策略。而群創本身的2座廠則扮演了「水庫」的角色,擔任調節功能。當客戶需求量大,自身產能不足時,便向外採購,以較低價格吸收其他面板廠的多餘產能;而當客戶需求量降低,群創則減少採購量,這樣的彈性調度,使得群創無須犧牲自身的產能利用率,也不像其他面板廠一旦面臨供給過剩,就必須減產因應。有了鴻海家族的客戶基礎做支撐,本身業績也逐年成長,加上新掛牌,籌碼相對集中好拉抬,寫下了群創躋身百元俱樂部的前言;但是,百元之後該如何發展?群創跨入「LCD TV」的進度,將成為關鍵。
#@1@#眾所周知,深耕PC大廠代工組裝的鴻海,對於客戶的掌握度相當高,加上與客戶合作已久,使得以供應液晶監視器為主的群創,在客源拓展上相對省力;但在「液晶電視」這個領域,雖說群創一再表明這是「成長很快的市場,絕對不會缺席」,但除了尺寸規格尚未底定的問題之外,鴻海對於全球家電廠的掌握度是否夠深入,也值得深思。分析師認為,群創既有的經營模式若沿用至液晶電視組裝,仍有很高的成功機會,一方面是因目前大尺寸電視面板跌價空間大,但各大面板廠為了鞏固市占與客戶群,也不得不積極生產,對於外購比例超過5成的群創來說,不僅意味所承受的面板跌價風險不若面板廠劇烈,同時,對外採購的來源也更多元。另一方面,投資次世代廠的資本支出相當龐大,雖說鴻海財力無庸置疑,但群創一貫的建廠方式是不搶頭香、而講究成本與效率,可以避開初期高投資的風險。對比群創成功站穩液晶監視器供應商的兩大支柱「經營模式」與「客戶」,群創若真打算在未來5年內,拿下全球第一的液晶電視組裝廠頭銜,在經營模式沒有大問題的情況下,關鍵就在於「客戶」了。就產品特色來說,液晶監視器的尺寸底定,就是以17吋與19吋為主;但LCD TV則不同,到目前為止,主流尺寸仍尚未底定,仍在32吋、37吋到42吋間變化。
#@1@#再就規格來說,不同於液晶監視器主要只講究解析度,LCD TV在解析度、畫質都有不同要求,加上歐規、日規、美規的功能各有不同,相對於液晶監視器的「規格化」,LCD TV「差異化」的程度較高,不單單只是尺寸放大而已,所牽涉到的零組件採購、技術需求也更複雜。主流尺寸未定、規格差異化程度高,構成以大量製造見長的鴻海跨足LCD TV的第一層隱憂。而PC與LCD TV不同的客戶特性,則是鴻海體系能否順利打入LCD TV市場的第二層隱憂。目前全球重要家電大廠如Sony、Sharp與Samsung,以Sharp為例,採取自產自銷的模式,即使願意釋出電視面板訂單,也多是無利可圖的機種,例如30吋以下、頂多到32吋,以鴻海今年2月,郭台銘親赴日本拿下的Sony 30吋液晶電視訂單為例,雖說是「練兵之用」,但獲利也的確不需過度期望。Display Search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謝勤益就說,群創的模式特殊且成功,但若要跨足液晶電視組裝,潛在疑慮就是萬一接不到單,成長恐受侷限。
#@1@#另外,鴻海先前也延攬了前友達執行副總盧伯彥來負責LCD TV事業群,未來這個事業群與群創的關係是合作或競爭?若以鴻海「各憑本事」的接單模式來看,群創的液晶電視組裝大業,挑戰可不小:為了加快液晶電視組裝的進度,群創並不排除以合併的方式,吸收具備液晶電視研發能力的團隊;之前市場上就曾傳出群創有意合併瑞軒。一般電子產業的趨勢多半只看1年,原因在於產業變動迅速;但是如今法人紛紛調高群創的目標價,就是看好群創未來跨入電視組裝後,至少在2009年前,仍能享有每股稅後盈餘年成長30%的潛力。以今年群創液晶電視組裝僅小量生產來看,主要成長動力仍來自液晶監視器,除了量的部分持續攀升,年營收可望突破1500億元;而在成本控制方面,一般面板廠毛利約在10%,組裝廠則在5%左右,群創的平均毛利則介於兩者之間,不過由於經濟規模與學習曲線的作用,加上以目前全球最大顯示器廠冠捷的成本結構為目標,群創今年每片面板的組裝獲利可望多賺進1美金。群創這3年多來全球市占率穩步成長,已逐步拉近了與全球最大顯示器廠冠捷的差距;不過在LCD TV組裝市場,冠捷進度目前仍略為領先群創,2006年的液晶電視組裝量約達400萬台。
#@1@#對於群創跨入LCD TV組裝市場,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群創7.5代廠的進度。今年3月,群創董事會上通過2項籌資案,分別是辦理3億股現金增資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以及辦理2億股的私募特別股,外界多解讀為用以預備未來興建7.5代廠的資金。不過,法人也提出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群創蓋7.5代廠,是否會引起面板廠的連鎖反應?舉例來說,目前以友達與奇美最為致力於大尺寸電視面板,而在外界普遍看好群創模式下,群創是不是有可能後來居上,反帶給面板二虎威脅?鴻海加上LCD TV的雙題材,已擁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若再加上不少分析師斷定鴻海跨足NB市場之日已不遠,一旦鴻海正式進軍NB,鴻海家族將雨露均霑,而群創這朵奇葩,花期將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