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衝擊下,無論個人及業者皆開始使用遠距網路進行零接觸交易,社群媒體就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其中Facebook及Instagram更為一體性的媒介為同一企業所擁有,串聯不同的受眾客群,用途不只是傳送訊息,還可作為檢索道具,了解民眾目前的需求。由於從眾心理學,不知不覺在網路上形成吸引力,從眾現象是因為人們身為群體生活的動物,身處周遭團體有意或無意形塑的壓力中,便容易產生從眾行為,無所謂對錯,因為這只不過是群體生活歷程的根本。
高黏著度、即時回饋 達商業轉換
在社群媒體興盛下,從眾行為變得更加頻繁,由於社群媒體為網路同質化相當突出的管道,人們容易將自己在社群媒體所見的意見認為是真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意見,而這會促使個人認同,並跟隨這股潮流,將事件愈滾愈大。
藉由社群媒體,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和他人建立或維繫關係,但也更輕易地受到社群媒體上人們的話語和行為所影響。因為我們希望與他人有更多的連結,商業操作的背景就在於此現象。經營社群一直是行銷者的必爭之地,社群媒體聲勢持續上漲,高親密度、封閉性、即時回饋等特性,就連電視劇都以此為題材,二○二○年Netflix話題美劇《艾蜜莉在巴黎》中,女主角也利用FB等社群行銷。
如今,從個人品牌到商業帳號的運行,在社群媒體形塑出不同的風貌,提升品牌形象,達到商業轉換。今年因為疫情許多產業受到衝擊,不少人面臨職涯轉換開始經營自媒體,還有原先就相當盛行的斜槓浪潮,而透過社群媒體,進入門檻相對低。還有一種奈米網紅,對品牌來說可能擁有更高的投資報酬率,廠商認為由於親密度高、黏著度高,也有著高度信任感,在轉換上的效果也不輸給動輒數萬粉絲的帳號,甚至也很願意以無償合作和品牌配合。
現在的確有越來越多用戶接受網紅的商業合作,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合作模式,舉例:KOL帶領團購。從奈米網紅到更大型的網紅,越來越多品牌找上門協助發起團購,想周全一點的品牌端與公關公司,會準備好與網紅合作的完整套裝,從表單設計到產品推廣資訊,網紅不需要煩心太多,而能扮演好推廣者的角色。
當今時代,我們的「螢幕」被「視覺內容」給支配,人們並不想一直閱讀文章,他們比較想看視覺化的內容,因為這樣更有吸引力。「視覺上的內容」讓人們的表達突破語言界限,每個人都能通過照片或影片順暢地表達自我,通過數位連結與相應的群體走在一起。社群媒體在現代的族群生活中扮演一個主要角色,可以讓人們發現新事物,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能捕捉瞬間的即時性,提供個體與社群即時連結。
品牌接觸年輕族群要著重其感受
在資料搜尋中,53%的FB等社群使用者表明,這個平台可以幫助他們去定義自己是誰:發現新的興趣、追蹤欣賞的楷模,以及深入挖掘興趣群體是非常容易的。在活躍用戶中,二十至三十歲用戶佔比最多,對他們來說,在思考甚至瀏覽臉書等社群時睡著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處於這個年齡層的39%用戶在睡前瀏覽社群媒體,33%在醒來後瀏覽,以確認自己在和平台斷開連接時錯過了什麼。
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臉書等社群用戶中,68%的人表明他們會定期和品牌互動,無論是看照片、為文章按讚、追蹤用戶,還是發現個別內容後去瀏覽網頁。這說明新族群對於在社群媒體上新的說故事形式和參與者是採取開放態度的,尤其當品牌專頁的「內容真實」、具有「視覺震撼性」以及「不過於自我宣傳」時。品牌接觸年輕族群應該著重感受─影像應該是漂亮、有想法、有藝術美感的。許多人更是把FB等社群視為更新資訊、娛樂,以及獲取訊息的管道。而品牌希望通過這一種「消費者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的思維去接觸年輕族群,需要由內容來取勝,例如「幕後照片」、「獨特的產品外觀」、「獨特的事件」,或是「創造一個連續的故事章節」。
現在人們十分喜愛用社群媒體記錄自己的生活,也能透過社群看見世界不同面貌。社群透過#tag的搜尋標記功能,能夠搜尋喜歡的主題,也能透過搜尋找到更多你喜歡的使用者,眾多社群使用者的照片主題獨樹一格,就能夠吸引特定族群,而每個人的興趣喜好都不同,這也是為什麼社群能夠看到很多不同風貌的照片及影片直播素材等,社群幫助商家利用這一點推廣給任何你可能感興趣的產品類型以達商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