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個場景:辦公室角落的那幾台印表機,無時無刻地吞吐著大量文件,忙碌程度不亞於你;下了班,好不容易把帶回家的工作忙完,一旁的多功能事務機(MFP)開始吱吱作響,忙著把你剛整理好、隔天要用的資料列印出來。這是你我都相當熟悉的情境;因為,掃描機、印表機,甚至多功能事務機,幾乎已經成為每個辦公室與家庭的基本配備。印表機、掃描機、傳真機與多功能事務機儘管外表各異,卻都有著共同的靈魂元件─接觸式影像感測器(Contact Image Sensor, CIS),沒有CIS,複製的形式將大受限制;只是,你可能不知道,全世界有大約二分之一的CIS都是由一家資本額才新台幣12億元的台灣公司菱光科技所生產,更妙的是,它的英文名字是「CSI」(Creative Sensor Inc.)!菱光才剛過完8歲生日,過去2年的每股稅後盈餘已經有5元以上的水準,在CIS產業中,算是年輕有為。
#@1@#在市場,菱光常被視為是東元集團的金雞母。但事實上,菱光成立之初,與東元集團並沒有關係,而是一家獨立公司;直到菱光成立後2年,由於持續虧損,才引進東元、怡和創投的資金,正式被歸為東元集團。1998年,黑白CIS已大量應用在傳真機、掃描機、噴墨印表機上,但已屬市場後進者的菱光思考:若同樣切入黑白CIS,在價格、研發速度上根本無法與先進廠商相比;於是,儘管那時候彩色CIS應用還相當稀少,菱光還是大膽切入這個領域,為的就是「後發先至」。「後發先至」說得容易,但是,實際運作起來,卻遠比想像中困難。菱光成立的前2年,完全專注在研發上,卻一直苦於技術無法突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感度的晶圓難取得。因此,引進東元集團所帶來的效益,對於菱光來說,除了資金壓力暫告舒緩,更重要的是,由於東元集團董事長黃茂雄深厚的日本人脈,使得菱光能在2000年時,順利成為日本東芝(Toshiba)技術移轉的夥伴。由於日本人力成本偏高,使得握有CIS原料、技術資源的東芝於2000年時,來台尋找合作夥伴,希望能藉由合作,降低製造成本。菱光總經理徐秀蘭不諱言地表示,「如果不是東元集團黃董事長的關係,菱光根本沒有機會跟東芝合作。」因為,當時的菱光沒沒無聞,也沒有量產能力,更缺乏與國際大廠合作的經驗。
#@1@#不過,徐秀蘭也補充:「如果菱光自己不夠努力,即使有東芝的支援,也無法站穩全球市場。」結果,在這一樁台日的合作案中,東芝不僅將彩色CIS技術移轉給菱光,也持續供應菱光高感度晶圓,除了是菱光的重要供應商,也維持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如果說,2000年由東芝開啟的合作之門,是菱光能在4年後穩坐全球彩色CIS龍頭廠的第一個關鍵;那麼,第2個關鍵,則是全球MFP市場從2003年開始,爆發成長力道,每年都有3到4成的成長率,而原本的日系大廠卻正好受到成本偏高、經營不易的壓力,漸漸淡出CIS市場,使得不論在品質、製造能力都深受日系廠商肯定的菱光,在日系廠商淡出、自己又成功開發客戶下,順勢攀上巔峰。菱光與東芝的合作,從類似OEM的互動關係開始。除了東芝派員到菱光廠內指導之外,菱光也有研發團隊直接到日本取經;終於,在2001年開始小量試產、出貨,徐秀蘭說,那時菱光比較像是東芝的OEM,所出的貨全貼上東芝的品牌;但是,到了2002年後,一方面菱光開發了不少新客戶,另一方面,東芝2003年關閉了自己的CIS廠,改為全數外購,菱光正式自成品牌,不再是東芝的OEM廠。要開發新客戶,可一點也不輕鬆。雖然菱光有東芝的背書,但充其量也只是方便叩門,想真正拿下訂單,必須付出加倍努力。徐秀蘭就回憶,2001年911事件發生時,全球都籠罩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下,特別是受到攻擊的美國,入境人數銳減,機場一片空蕩;可是,幾位菱光的同事,為了要拜訪美國客戶,「雖然心裡很『剉』,還是硬著頭皮飛到美國」,對方也相當意外,因為911後,許多廠商都紛紛取消了原本預定的拜訪,只有「不怕死」的菱光依照原定行程前來,這筆訂單自然順利到手。徐秀蘭形容,「菱光的員工是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具有十足台灣人打拚的精神」。
#@1@#伴隨著快速成長,原本以研發團隊為主的菱光開始體認到管理的重要性;從2003、2004年開始,從各領域挖角資深經理人,其中,也包括現任的總經理徐秀蘭,這批菁英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讓正在加速奔馳的菱光能「不斷加速、車子卻又不會晃」。這些菁英,多數對於CIS一無所知。來到菱光後,每天跟著工程師學習,跟一句廣告詞「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當爸爸」相同,徐秀蘭自況:「我們這群人,也是到了菱光之後,才開始學習關於CIS、影像的一切知識。」被問到菱光在2004年登上全球彩色CIS龍頭寶座的感想時,徐秀蘭笑著說:「大家都很開心啊,因為沒想到會這麼快。」接著說:「可是啊,高興沒有多久,我們就發現一個嚴重問題:價格怎麼一直跌?」對於企業來說,財報上「營收」這一欄的數字能維持成長,倒還容易;如何讓「獲利」維持水準、甚至成長,才是高難度的挑戰。可是,在徐秀蘭眼中,她最在意的財報數字卻非營收,也非獲利,而是「存貨天數」與「費用控管」。以當時的菱光接單狀況來看,營收每年可以有2到3成,甚至倍數成長;難的卻是如何控制存貨不過分膨脹,因為,有太多公司在營收成長的同時,卻也付出存貨膨脹的代價,讓存貨問題反吃掉辛辛苦苦打拚而來的獲利。
#@1@#她舉例,以存貨天數來說,不論淡、旺季,包括半製品、原料、成品在內,存貨天數都控制在20天到30天之間,而費用率則從研發、管銷去控制。原本,連「交期控管」也都嚴格控制,不過連續2、3年,達交率都維持在98%、99%的高水準後,交期控管已經內化了。為什麼這麼在意這些數據?徐秀蘭神色認真地說:「我不斷跟同事說,很多公司都能夠度過春天,但是,菱光要成為一個能過冬天的團隊。」畢竟,平均售價下滑、市場飽和、新產品開發,有太多潛在的外在壓力,稍有不慎,公司就會走下坡,「所以菱光的主管們幾乎是不眠不休地在盯著這些數字,不能有片刻閃失」;徐秀蘭說,「大家還得常常腦力激盪,絞盡腦汁想想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降低成本。」「菱光的企業文化就是很認真、很儉樸」徐秀蘭說,「所以,很多人到我們公司的時候,都非常驚訝,這居然是一家EPS賺6.5元的公司!」菱光沒有多餘的裝飾,也沒有富麗堂皇的門面,「花錢不是要買裝飾品,而是印鈔機(指生產設備),每次花錢的時候,就忍不住會想到,這得賣多少個CIS才賺得到啊?」徐秀蘭生動描述菱光錢花在刀口上的文化。未來:CSI絕不等於CIS雖然,公司的英文名字與主力產品名字如此相近,但徐秀蘭卻意味深長地說:「CSI絕對不能等於CIS」!在達到全球第一的地位後,菱光意識到產品線過於集中的問題,「必須要打出第2隻腳才行」。因此,2006年開始,菱光轉進CCM(Compact Camera Module,手機相機模組),再一次,菱光不走當時市場的主流規格,也就是30萬畫素相機模組,而直接鎖定200萬畫素等級的相機模組,儘管CCM產品生命周期比CIS還要短、更需面臨備料問題;不過,菱光還是第1年就有6億多元的營收,這還不包括被徐秀蘭推掉的75%訂單,「如果長期來看都不會賺錢,我們就不接,否則菱光去年單單CCM的部分,應該就能做到10幾億元。」徐秀蘭斬釘截鐵地表示。不論是在彩色CIS市場從無到有、站上全球第一,或是很快就研發成功,並順利量產高畫素的CCM,甚至是更領先的產品「液體鏡頭」,很多人都好奇:菱光憑什麼每次都能越級挑戰成功?「我想,還是因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吧!我們一直專注在本業上,特別是COB技術(Chip on Board,一種將晶片直接焊接在基板上的封裝技術,可使產品輕薄短小),在國內能做的廠商並不多,但這是一個趨勢。」徐秀蘭說,「我常說,我們應該要開烘焙坊,絕不能開蛋塔店,好的烘焙師傅應該能夠變出多種產品,而不是只會作蛋塔而已」。在菱光的展示室兼會議室中,除了陳列產品、獎座之外,還有一把相當醒目的印地安戰斧Tomahawk,從斧頭、握把的皮、裝飾的羽毛全都來自印地安,是菱光長期客戶惠普(HP)所餽贈;展示室的牆上,還掛著一幅以日本富士山為主體的畫作,是東芝送給菱光的8歲生日禮物,客戶的肯定,絕對是最大的驕傲。「我覺得,不管做什麼生意都可以成功耶!只要能夠獨步全球就行。」徐秀蘭笑說,只要練好一招,就算不是18般武藝樣樣精通,一樣能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