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台北市君悅大飯店2樓,一場國際級大師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我亦置身其中。這位被稱為「歐元之父」的諾貝爾(Nobel)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Robert Mundell)對著台灣金融界的菁英表示,亞洲成立單一通貨(亞元)(Asian currency unit, ACU)的機率不大,但他預言,未來人民幣的地位將愈顯重要,他建議兩岸政府,應各自維持人民幣與台幣的穩定,惟有幣值穩定,對經濟發展才有正面貢獻。
#@1@#孟岱爾對全球經濟局勢及國際貨幣走勢,有其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崛起後的中國,其幣值的走勢,不僅與中國貿易量龐大的美國必須關注,尚未與中國大陸簽定貨幣清算機制的台灣,也不得不密切注意。談到孟岱爾,就不得不談起歐元(euro)的濫觴,談歐元,就不得不分析亞元成立的可行性。孟岱爾在1961年於國際知名的財經學術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簡稱AER),以「最佳貨幣區」(optimal currency area, OCA)的論點,勾勒出其「貨幣理想國」的藍圖。該研究極重大、且具突破性的貢獻,在強調貨幣應以區域(region),而非以國家(nation)來區分,此論點乃歐元概念之始。自1961年提出OCA的構想,到1999年歐元正式成立,時間整整過了38年。2007年的今天,歐元幣值已凌駕美元之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通貨之一,這恐怕也是孟岱爾始料未及的。1999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孟岱爾,除了他在1963年所發表的一篇有關「國際資金移動」(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影響後世國際金融學術領域極巨的重要論文及學術貢獻外,1961年「最佳貨幣區」的論點,也是他榮獲諾貝爾獎的重要關鍵。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受落磯山脈(Rocky Mt.)阻隔的美國與加拿大東西兩岸,其經濟失衡的現象,開啟了孟岱爾「貨幣理想國」的構思。占地約3/4的美加東岸,由於盛產鋼鐵,戰時因戰備需求,經濟活絡,景氣佳,但同時出現高通膨現象;相反地,占餘地約1/4,以木材生意為主的美加西岸,景氣較差、失業率攀高,當時兩國政府為解決各該國內經濟問題,首需苦思適當之貨幣政策,但以貨幣學學理角度來看,匯率貶值、出口增加、景氣變好,景氣一旦轉好,失業率得以降低,但通膨率會上升;反之,若匯率升值,景氣就會趨緩,可有效使通膨率下降,但失業率會隨之攀升,簡單來說,貨幣貶值對西岸好、升值對東岸好,那兩國政府要解決日趨嚴重的東西失衡現象,各該讓貨幣升還是貶?
#@1@#失業率及通膨率兩者加總統稱為「民生痛苦指數」(misery index),降低痛苦指數,為一個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在戰後的10餘年,美加東岸景氣繁榮,西岸衰弱的時候,當時甫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不久的孟岱爾,就提出應採取讓東岸幣(eastern currency)升值、西岸幣(western currency)貶值的貨幣施政對策,則東西岸經濟失衡問題,得以解決。孟岱爾此個以區域為基礎,而不應以國家為分野的最佳貨幣區構思,開啟歐元之鑰,這也是孟岱爾「歐元之父」美譽之由來。歐洲大陸這塊龐大的經濟體,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界線並不清楚,可能產生各國部分全部失業或部份全部通膨的情況,幣值孰升孰貶,很難介定。為整合區域間的貨幣,歐洲各國在1979年召開一次重要的歐洲經濟貨幣會議,決議採取「管理的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即將各國貨幣訂定在一個「匯率目標區」(exchange rate target zone)內,議定上下浮動區間,超過浮動區間,各國央行進場調節。
#@1@#歐盟國家在1948年就開始談合併,一路走來,有自政治角度考量,有以經濟貿易體制出發,甚至組織「歐洲共同市場」。孟岱爾的主張,讓歐盟(European union, EU)各國就貨幣、經濟貿易層面作整合。歐盟1967年由12個會員國家組成,1992年增加到15個國家,一直維持到2004年,但到2005、2006年時,增加10個國家,快速擴增至25個國家。2007年初又增加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兩國,歐盟總數已有27個會員國。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會員國同意共同為組織更為擴大的「歐盟」努力。歐盟結合歐洲共同體和其他的協定,在外交政策、安全防禦、司法、內政事務及經濟上加強彼此的合作關係;理事會更決議將歐洲貨幣機構(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ion, EMI),即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的前身,設立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為能在20世紀末完成單一歐洲貨幣作好準備。
#@1@#1999年歐元正式成立,而2002年才出現實體貨幣,最原始的歐元貨幣區共有11個歐盟會員國家,這一路走來,不斷有歐洲國家加入歐元組織。歐元自設計、規畫、乃至於起跑上路,給國際金融市場不少的期待。上市以來,歐元幣值由1999年元月1日的1歐元兌1.16美元起始匯率,短暫攀升到1:1.19左右後,即開始一路下落,跌到2002年6月1:0.82的谷底。2007年,隨著國際美元走貶,歐元趁勢升值,9月底歐元兌美元一度升值至1:1.4162,寫下歐元歷史新紀錄。歐元的狂飆,引發歐洲各國政府官員的關切,而孟岱爾卻明白點出︰歐洲區經濟實力不足支撐如此高的歐元走勢,他認為,長期來看,歐元兌美元應會維持在1:1.2上下的價位,不會超過1.5美元。我也認為,美國仍是國際最大的經濟體,雖然面臨多次經濟衝擊,仍能重回國際主流貨幣的地位,但是,其居高不下的貿易赤字,及次級房貸風暴造成對經濟的重創,是否迫使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在2007年底再作出降息措施,是觀察美元是否能止貶回穩的重要觀察指標。借歐元發展歷程及誕生之鏡,亞元成立的可行性為國際貨幣金融學者專家所執意探究的下一個重要議題。孟岱爾這次在台灣的演講,特別提及,亞洲成立單一通貨的機率不高,但他同樣提出建構「固定匯率區」的建議,訂定出一個基礎貨幣,讓亞洲各國維持在一個各雙邊「固定匯率」機制下,使區域各國能享受到貨幣整合的好處。
#@1@#「亞元」成立說,朔自1960年代,由日本最早提出建構亞洲單一通貨幣的構想。新加坡政府早年為使新加坡證券金融交易與日本同步進行,也於1968年由立法程序,通過建構亞元的法案。而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他所著的「兩國論」中所主張的「雁行理論」,也提及亞元成立的必要性,唯該理論延續日本提議亞洲單一貨幣的精髓,認為亞元若真要成立,應以日圓為首,其餘亞洲新興國家為輔,而亞洲間正處開發之林的國家隨後之。另外,在歷經1997年亞太金融風暴後,受傷較嚴重國家之一的馬來西亞,其總理馬哈地也借風暴的嚴重衝擊,呼籲亞洲各國應放棄美元,另外創製亞洲共同之貨幣,改採以亞元作為亞洲各國金融交易之中心貨幣。事實上,仿效歐元成立之進程,對於亞元的建構,應先作好亞洲各國間經濟與貨幣之整合。亞洲各國間的經濟與貨幣整合,曾經有學者提出以「大中華經濟圈」(Chinese economic area, CEA)為建構亞元的主要依據,認為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有著世界較多的人口數,極頻繁的進出口貿易往來,及同文同種同語言文化,並早被多國籍企業視為一完整的經濟商圈,因此認為兩岸三地間,施行同種貨幣,有其必要性。亞元成立有其必要,只是,要建構在何種機制之下,由那些國家來主事亞太金融貨幣會議之召開,貨幣制度又該由哪一國主導。以現今各國經濟發展及貿易實力來觀察,原本由日圓主導,漸轉由人民幣取代的聲浪,似已展現端倪,而原本反對亞元成立的中國大陸,自去年開始,也轉向支持亞洲貨幣單位(Asian monetary unit, AMU),未來亞元的成立歷程,恐怕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