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在政府及國人充分合作之下逐漸趨緩,許多受衝擊產業期待復甦。行政院的特別預算規劃紓困階段已陸續完成,眼下,進入到後疫情時代,首要就是振興經濟。在去年三倍券的成效加持下,行政院今年續推加強版振興券,金額從三千元提高到五千元,而且民眾不用再負擔一千元成本。
為什麼不選擇直接發放現金?民眾很快收到錢,再很快的花出去,又不必花二十幾億印券及行政成本?
行政院提出說明:最會精打細算的新加坡政府,去年採發放現金,但今年已改成電子消費券,不再發現金,為什麼?因為新加坡政府已經發現發放現金在振興經濟的政策目標上,無誘導作用!日本的研究報告也發現,發放現金會擴大「窮者花錢、富者存錢」的「馬太效應」!
振興券等同限期使用的「現金」
行政院的振興券等同限期使用的「現金」,在適切的引流設計下,導向協助受疫情衝擊較重的產業,例如:餐飲旅宿業、小店家及夜市等速速回復生機,而地方政府及各類產業也可配合振興券設計加碼及優惠,刺激民眾消費,創造加倍商機,這些都是普發現金做不到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2021振興券等於2008消費券,但仔細爬梳比較2021年發放振興券與2008年發放消費券的背景、政策配套、經濟氛圍,便會知道二者無法如此粗略地相比擬:
第一,時空背景不同
2008年消費券的背景是國外金融海嘯、次級房貸風暴,重創國內金融產業,連帶打擊進出口產業,進而影響內需產業;2021年振興券,源於國內疫情提升為三級警戒,內需市場受到重挫,致部分產業幾乎窒息無法生存,但也有部分產業不受影響反受其惠,例如:進出口貿易及電商。
第二,配套措施不同
消費券的發放前並無任何紓困政策,發放時也無任何引流或鼓勵消費的措施;反觀此次在發放振興券前,行政院已啟動紓困4.0對收入受影響的產業及民眾進行補貼,發放前透過規劃振興券的引流政策,讓振興券用在三級警戒影響最嚴重的觀光、旅遊、休閒、餐飲等產業,再加上各縣市政府或企業的加碼措施,產生較完整的刺激消費效果。
第三,民眾預期心理不同
2008年由於國外所引起的金融海嘯難以預測影響至何年何月,當時的社會氛圍是人人對未來不具期待,所以民眾手上有錢時只會想要節省,或是做民生基本消費,例如:囤積日常用品。2021年的經濟衝擊源自於疫情升溫、多數場所遭禁止營業多時,但民眾了解疫情是可以控制的,加上已被限制移動一段時日,解封後民眾會有「報復性」消費的心理,花費在日常用品的機率相對較低,反之,用在娛樂商品或旅遊上相對提高,較有可能產生刺激消費的效果。
更完善的配套措施 達最佳振興效果
振興券的預算尚待立法院通過,在振興政策最終定調以前,如何能達到最佳的振興效果,尚有許多細節待研議,例如:振興券的面額、發行方式、如何更節省印券及行政成本等,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增加一百元面額:去年紙本振興券最低發行面額為二百元,然而二百元的面額不符合民眾的消費習慣,現有新台幣二百元紙鈔市面流通率都極低,對於小店家或夜市來說更是難以受惠,雖然經濟部不反對商家找零或商圈製作小面額的兌換券,但使用一百元面額才符合國人消費習慣,也才能振興到受創最嚴重的零售業!
二、紙本、數位振興券發放時間應並行:政策是鼓勵民眾消費,不應出現數位落差的剝奪感。部分民眾對於電子設備使用較不熟悉,難以適應數位振興券,值此之時,千萬不能出現紙本券取得落後於數位券取得的情況,萬一讓民眾產生「被懲罰」的感覺,政策美意又會被打折。
三、數位支付強化:透過數位振興券的加碼、升級,提高民眾的數位支付使用率。去年只有7.77%的民眾選擇綁定數位振興券,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折扣或優惠太少,民眾因此意興闌珊,今年行政院應鼓勵平台或商家加碼數位券的優惠,搭配民眾防疫不想摸紙本券的風氣,讓民眾選擇數位券,使數位支付的風氣能更加普及。
四、研擬建制振興券意願登記系統:精準掌握印製成本及發放方式,透過建制1922公費疫苗預約系統的經驗,統計各地區民眾選擇紙本振興券及數位振興券之比例,精確掌握印製數量,並且以預約安排發放的方式,減少民眾排隊領券的群聚風險。
國內許多產業距離完全復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透過縝密的配套措施,讓振興券符合快速、精準、不脫離防疫,使民眾及產業真正有感,為邁向後疫情時代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