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期寫了在疫情下的2021年,台灣的五大歷史紀錄後,這一期要來談談五件隱憂,雖然不是榮景但值得警惕,因為在這些隱憂下又可看見機會。
乾旱致農損 台灣缺水國際關注
先來看第一個隱憂是「天災人禍」,今年在疫情之下是一個天災人禍還滿衝擊的一年,四月時台灣碰到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不但造成五億的農損,還引起國際關注台灣缺水現象。五月還發生兩次大停電,在缺水又沒電的情況下,民怨四起。
再看兩件重大意外事故,一是釀成四十九死、二一八傷,成為台鐵史上最嚴重傷亡的太魯閣火車出軌事故;以及造成四十六人死亡、四十三人受傷的高雄城中城大火,是史上死亡第二高的火災事件,第一高是1995年台中市衛爾康西餐廳大火,造成六十四死十一傷。
禍不單行,今年之最。人禍是意外,解決之道就是釐清責任歸屬、徹底檢討、防患未然。而天災就一定跟氣候變遷有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26)落幕後,近兩百個國家代表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各國需在2022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
氣候相關資訊揭露 台灣踏出關鍵第一步
COP26之後,相關綠色金融、減碳、碳中和、零碳計畫都已經啟動,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2021年可以說是一個改革式的開始。不管國內外,都更應該注意到氣候變遷對企業、對生活的影響,而採取因應措施。例如金管會甫公布的新政策,本國銀行及保險業應自2023年起,於每年六月底前辦理前一年度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就是運用金融市場機制的引導,以發揮我國金融體系在促進整體社會追求永續發展之角色及功能。
再如全球企業關注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CFD)」,或提交符合TCFD的報告書,今(2021)年底前台灣已經有五家企業單獨發布TCFD報告書,這也代表台灣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已經踏出關鍵的第一步。
再回到金融業來看,疫情打亂壽險業務部隊成長速度,今年保險業業務員的登錄創下歷史新低,業務員退出體系之多也是創紀錄了。根據壽險公會統計,累計今年前十月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減少4566人,整體壽險業務員則是少了7980人,這應該是壽險登錄業務員十年來首次衰退。
保險業務員登錄創新低 線上投保興起
也是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保險業務員無法跟客戶見簽,也因此推動了線上投保,在網路上就可以處理保單,包括核保、簽約這些程序,從試辦到試辦完成,到正式推動,是今年疫情之下很難得的創舉。
第四件事情,從新創來看台灣資本市場,這幾年台灣的新創發展蒸蒸日上,已經步入國際市場籌資,可以看到Appier、Gogoro赴海外掛牌上市。新創也帶動諸多議題,各種新興名詞搶占新聞及社群版面,例如NFT、元宇宙等。
國際資金青睞 新創海外掛牌
新創公司努力有成,受到國際資金青睞,甚至透過SAPC方式掛牌上市,也讓我們省思到,在台灣經濟大幅成長時,資本市場的發行端卻產生失衡現象,以致台灣的資本市場留不住獨角獸。
最後一件事情,因為疫情無法上班而帶來的「WFH(Work From Home)」,也成為流行詞,遠距上班形式應會成為職場常態化,不管個人或是企業,面對新常態,該如何調整及因應,也是疫情讓我們學會的事。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2021年的這五件事情雖然都造成衝擊,但都可發覺其隱憂下的機會,讓台灣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