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甘迺迪集團(Kennedy Information Research Group,KIRG)的統計,2007年全球資訊服務市場規模已高達2200億美元,堪稱資訊產業中成長最快速的領域;其中,由於亞太國家經濟力的崛起,對資訊服務需求的成長速度,又遠遠高過其他區域,而台灣資訊廠商也已嗅到此一商機。台灣資訊服務業的成長幅度,也超過資訊產業其他領域,依經濟部工業局的數據,今年台灣資訊服務業的內需市場,就將達到新台幣2300億元,而外銷金額也將超過230億元(見附表),到了2008年,外銷總額推估將可超過300億元,成長幅度超過30%。
#@1@#「所謂的資訊服務業,當然不是找人來維修電腦而已,台灣業者專攻的領域,主要是企業套裝軟體與網路服務業,又以企業套裝軟體為大宗。」經濟部工業局從2005年,開始執行「台灣卓越資訊服務輸出旗艦計畫」(簡稱為BEST計畫),積極扶植台灣資訊廠商向外打開資訊服務市場,負責推動此計畫的工業局知識服務組組長蘇文憲表示,現代社會只要涉及自動控制的部分,包括各種卡片如悠遊卡、信用卡、門禁卡,背後都需要龐大的資訊系統支援,企業對資訊體系的倚賴更大更深,「資訊服務業的市場,可說極為廣闊。」蘇文憲分析,台灣社會、企業都已高度電腦化,一個組織的電腦或軟體系統倘若出現問題,這個組織幾乎便可能動彈不得;不過,一般企業、單位很少內建專職的資訊人員,維修、更新幾乎倚賴資訊服務業者,所以台灣資訊服務的內需市場,才會高達2300億元。
#@1@#未來,規模也只會愈來愈大,但蘇文憲憂心,「問題是,台灣資訊服務業者數量成千上萬,但彼此削價競爭,最後不但彼此競爭力愈來愈差,利潤也愈來愈薄!」「最常發生的情形是,一家中小型的資訊服務業者,接到一個大案子,由於只熟悉整體工程的一小部分,只好把不熟悉的部分外包出去。」蘇文憲解釋工業局為何要執行此一計畫,就是因為過去的資訊服務業者規模太小,熟悉金融軟體的公司,對其他軟體可能就一竅不通,一個資訊服務案子常常轉包再轉包,品質也就令人詬病,「政府的角色,就是提供資金,讓這些公司變大。」2005年起,經濟部工業局投入了3億8千萬元,重點扶植11家資訊服務業者,包括凌群(2453)、鼎新(2447)、神通(8122)、資通(5379)、前進國際(3098)等公司,這11家公司今年出口值達到了30億元,雖只占台灣資訊服務產業出口總額的一小部分,但蘇文憲驕傲地說:「這11家公司扮演了帶頭的作用,而打開了國外的市場,也讓台灣資訊服務業者找到了出路,不必在國內自相殘殺!」
#@1@#「台灣資訊服務產業,技術已相當純熟,進軍中國、東南亞國家,可說無往不利,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很多還不知如何運用電腦,管理生產與行政流程。」蘇文憲笑著說,台灣資訊服務業者所生產的ERP(企業資源規畫)軟體,正符合中、越、泰、馬等國的企業需求,而這套軟體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產品配銷、生產管理、物料管理、倉儲管理、人力資源、專案管理、品質管理系統,「這些公司購買ERP,很快就能自動化管理公司,軟體中有些功能,這些企業主連想都還沒想到。」「台商前進中國、東南亞,最害怕的,莫過於技術被當地廠商學走,從協力廠商,變成競爭對手。」蘇文憲特別強調,由於資訊服務業有極高的技術門檻,而且還有國際專利權保護,中國業者就算想仿冒,也沒能力仿冒,台商還能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除了販賣軟體,還可提供企業諮詢,前進國際便是一例。」以顧問服務為主體業務的前進國際公司董事長李慶恩也同意蘇文憲的說法,他引用國際策略大師波特(Michal Porter)的觀點,指出台灣知識經濟成熟與否,端看知識經濟相關包括資訊服務等企業,是否能夠成功IPO與國際化;而前進國際目前正是台灣第1家登上興櫃的顧問公司,近日也與其他資訊業者結盟,準備進軍中國與亞太市場。「1995年之前,全球的資訊產業,由硬體界決定一切;而從1995年到2000年,換成軟體界引領風騷。然而到了2000年之後,既不是硬體,也不是軟體,而是資訊服務決定一切。」李慶恩表示,不只是企業創業、由小變大,需要資訊服務業者的協助,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併購,整併後龐大的軟硬體整併工程,正是台灣資訊服務業者可以大展身手之處。
#@1@#近日,前進國際更與科建顧問、莊周企管、羽冠電腦、智谷網路等4家公司,共組服務策略聯盟,正代表著台灣資訊服務業者的業務範圍,已從販賣套裝軟體,提升至提供員工組訓、公司治理策略的層次。這個策略聯盟,預計於2008年上半年進軍華東、華南市場,2008年下半年再進軍東北亞、東南亞國家,更計畫於2009年進攻歐美市場,完成全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