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六千多億稅前盈餘的基礎上,再加上四成的成長,終於讓台灣金融業在2021年的獲利金額再創新高,狂賺了9,366億元新台幣,離兆元獲利水準僅剩一步之遙。這樣的成績,令人對台灣金融業未來的可能表現,充滿期待。
金融業2021年獲利創歷史新高
尤其難得的是,2021年肺炎變種病毒的出現,讓國內外經貿環境都受到相當的衝擊,而台灣的金融業不僅繳出最佳的獲利成績,更因應未來的可能風險,增加提列了更多的備抵呆帳與外匯準備金,大幅改善資產品質與資本適足率,如此強化經營韌性,讓台灣的金融業有更好的體質與能量,迎向下一階段的發展挑戰。
只是,若進一步分類2021年獲利成長幅度,卻看到金融各業嚴重參差不齊的成長動能差異。其中,受益於2021年的股市蓬勃發展,讓壽險業、證券業、投信業,還有產險業等四業都有超過三成以上的成長,遠遠高於其他金融業種的獲利成長。
實質生產部門的成長貢獻最大
對照之下,同樣在2020年還擁有三千多億獲利的銀行業,雖仍保有8%左右的水準,但與其他金融產業相較,卻有相當差距,令人擔憂金融業的成長動能是否出現了停滯?
同樣如果將台灣的經濟表現以「金融部門」與「實質生產部門」作為區隔,則可看到2021年金融獲利的歷史新高,主要多是依賴半導體等實質生產部門的成長貢獻,興旺了股市與資本市場,也帶來金融獲利的大幅增長。
加速轉型 人力資源提升是關鍵
對照之下,針對五十多兆元銀行總資產的金融本業收益,卻顯得十分有限。在亮麗的獲利數字背後,也同時凸顯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限制。
畢竟對坐擁龐大資產與百萬從業大軍的台灣金融業而言,該如何參照新加坡、香港經驗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這已是老生常談的課題,也早就點出提升競爭力的方向,希望台灣金融業可以加速轉型,去拓展全新且獲利頗豐的業務機會,但關鍵就在人力資源的提升。
有效推動人才轉型 才能有自主成長的永續動能
如果無法有效推動人才轉型,強化填補金融科技人才、資產管理人才,或永續ESG人才等專業,則台灣的金融業將只能停留在既有能力與市場,難以具備自主成長的永續動能。
這樣的發展限制,就如同一位國內金控高管所感慨:「在1997年金融海嘯時,星展銀放款、總資產等條件跟兆豐金、三商銀差異不大,但是二十幾年下來,星展銀一家銀行的獲利,已超過台灣所有銀行的總和。」也是這樣的動能,讓星展可以出價接手花旗(台灣),繼續擴展在台灣市場的商業領域。
要突破我國金融產業人才的侷限,只有讓台灣金融業盡速敏捷進行數位轉型,同時擴大開發資產管理市場,才能跟上國際金融發展趨勢,得以有效提升台灣金融從業人員的產業附加價值。
比照半導體關鍵產業定位 國際金融學院揭牌
在政府的號召下,已比照半導體的關鍵產業定位,以培養國際化金融人才為目的的「國際金融學院」,將於高雄、台北陸續揭牌。究竟它們能否擔當起培養台灣長期國際化金融人才的重任?大家都在拭目以待。還記得那首「勇敢的孩子,乘風破浪去找夢裡的金銀島」的歌嗎?
在台灣產業新布局開展的當下,讓金融業各界齊心,也一起勇敢地追尋那座屬於台灣金融產業的金銀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