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力推動國際金融學院,其發展藍圖已成形!繼日前四所國立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後,政府為實踐總統蔡英文打造台灣為「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和「亞洲資金調度中心」的期許,國發會與各部會合作,共同打造「國際金融學院」,目前已有政治大學、中山大學獲准申請,將成為新一波依《產學創新條例》催生的產業人才培訓學院。
2021年五月三讀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引起各國立大學高度興趣,已有多校依該法爭取設立創新學院培育人才,包括首波已成立四所半導體學院,去年底起政大、中興、中山、台科大再加入第二波新學院申請,領域包括循環經濟、智慧製造及金融等。
培育菁英 提升產業競爭力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國發基金依《產學創新條例》,與民間企業共同提供研究學院運作資金,協助頂尖國立大學與研發領先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他強調,國發基金全力支持鏈結產官學資源,持續引導企業研發資源及結合大學研發能量,期望培育更多菁英人才,提升產業競爭力。
國際金融學院設立的合作計畫是由教育部、國發會、金融總會及金融研訓院等協力促成,除了財政部轄下的八大公股、財金公司、證交所、集保等官方機構,目前已有多家民營金控也加入出資陣容,包括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永豐金、台新金、新光金、國票金、玉山金等業者,再加上國發會國發基金的金援,打造國際金融學院的強力後盾。
政府推動產學合作,持續獲資金挹注相當關鍵,國發基金執行秘書蘇來守生動形容,國發會負責提出作戰計畫,屬於幕僚長角色,「若行政院是『統帥』,國發會就是『諸葛亮』!」國發會負責在各部會之間調兵遣將,作戰過程中需要武器糧草,這時候就有賴國發基金、行政院主計總處給予後勤補給,只要作戰目標確立,就會把籌措好的糧草經費準確送到前線。
一次規劃八年 期待可長可久
蘇來守強調,近兩年資本市場表現亮眼,國發基金可說是「糧草大豐收」,這幾年獲利資金相對充裕,「倉庫內的糧草夠用,可以供應多年的戰爭需求」,對於整體國家發展方向來說很夠用,目前國際金融學院一次規劃約八年左右,也期待計畫可長可久。
蘇來守說明,國際金融學院資金來源方面,《產學創新條例》規定應以企業投注為主,政府補助為輔,政府補助資金源於國發基金,條例並明定企業投資額度須超過國發基金數額,換言之,若民間企業出資給大學金額為一億元新台幣,國發會最多也只能補助一億元新台幣,不得超越企業金額,國發基金是資金協助單位性質,依學校資金需求撥款。
目前政治大學、中山大學已獲教育部核定設立國際金融學院,並獲得公股及民營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共推產學合作。以政治大學為例,不僅有政府撥款的國發基金,也有八大公股行庫、財金公司、證交所等27家機構分攤經費;中山大學則獲22家公私立金融機構,挹注八年7.2億元新台幣,打造國際金融國家隊人才。
未來盼更多國立大學提出申請。依據規定,國立大學申請須同時符合多項指標,例如國立大學的國家重點領域相對應在2020年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大學排名為前500名,將由教育部負責審議,審議會設置委員15至21人,每屆任期四年,包括主管機關、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及其他相關部會的政府代表、學者專家及產業代表,由主管機關指派之代表擔任召集人。
大學提出申請後,要提供相關證明、合作企業金額,相關資料教育部都會逐一核定後,包括經費是否來自民間企業、是否屬於教育部認可企業,整體計畫是否符合產學合作規範,並確認經費金額後,教育部會提出預算及決算給國發基金參考。
金融業普遍認為設立國際金融學院主要考量三大因素,第一是業界有需求,就會主動找學校合作,由學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第二是學校具有專長,例如目前政治大學、中山大學具相關專業領域優勢;第三是教育部、金管會、經濟部等政府相關部會,若基於政策需求,也會積極鼓勵學校及企業合作申請。未來可期望這類長長久久的產學合作能弭平學用落差,創造落地且具國際觀的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