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軟著陸vs.硬著陸
─貸款限縮+房地合一稅2.0+建照>使照→軟著陸
(一)央行四波打炒房措施,效果不夠彰顯
─各地方政府未積極配合推動囤房稅
兩年來央行連續祭出四波打炒房措施,不僅購屋貸款成數大幅下降,並且對於土地融資也大幅限縮(詳請參閱附圖),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投機炒作而導致房市漸朝「價持平量微增」趨勢發展;至於政府是否進一步加碼打炒房,更是眾所矚目之焦點所在!
由於2021年房價持續飆漲,在央行連續祭出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效果依舊不彰情況下,內政部於去年12月加碼研擬修法,擬再祭出全面限制預售屋換約轉售、私法人購屋採許可制、嚴懲炒作者、預售屋解約需申報、建立檢舉獎金制度等五大打炒房措施,以期有效遏抑不斷飆漲的房價;另外,雖然財政部一再催促地方政府研擬囤房稅,惟各地方政府大都未積極配合,導致房價壓抑政策大打折扣。
(二)房地合一稅2.0效果將會逐漸顯現
─房地合一稅2.0後座力不容小覷
為遏抑房地投機炒作,政府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房地合一稅制,依持有期間區分適用稅率,持有期間在一年以內及超過一年未逾二年者,分別課以45%及35%較重稅率,惟其後房價仍持續飆漲,財政部遂再推動房地合一稅2.0改革(詳請參閱附圖),並自2021年7月1日開始實施,主要重點如下:
1.延長個人短期交易房地適用高稅率之持有期間,居住者個人交易持有二年以內房地,稅率45%;持有房地超過二年,未逾五年,稅率35%,以抑制個人短期炒作不動產。
2.營利事業比照個人依持有期間按差別稅率課稅,營利事業交易持有二年以內房地,稅率45%;持有房地超過二年,未逾五年,稅率35%;持有房地超過五年,稅率20%,以抑制營利事業短期炒作不動產。
由以上兩項延長課稅時間之重大改變,顯見壓抑措施已愈來愈為嚴厲!
(三)推案量、銷售率、建照、使照→改變供需結構
雖然2021年全台都出現價量齊揚情況,惟在近年建造執照累積數量遠大於使用執照情況下,整體市場應會朝「價持平量微增」趨勢發展。
另外,根據住展雜誌統計數據,2016年北台灣新成屋、預售屋總推案量8,132.59億元,2018年攀升至1.11兆元,2019年增加至1.13兆元,2020年則再增加至1.29兆元,2021年1.19兆元(詳請參閱附圖),主要原因在於台商回流投資擴廠,所衍生桃園、新竹縣市、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區在產業群聚效應與就業人數增加情況下,連帶周邊房價大幅上漲。惟在2016-2021年銷售率分別為2017年37.88%、2018年45.77%、2019年45.88%、2020年58.36%、2021年60.14%情況下,未售餘屋壓力必將逐漸改變市場供需結構!
▲2010-2021年北臺灣推案量與銷售率變動趨勢圖
由表二數據顯示,2017-2021年建造執照合計692,740棟,使用執照483,005棟,兩者差距高達209,735棟,此一建造執照高達69萬棟之龐大數量將自明年開始進入交屋高峰期,屆時整體市場將會出現大量建商保留戶、地主戶與投資客釋出的新成屋,而可能導致部分地區,尤其是2019-2021年投機炒作、生活機能欠佳區域,出現預售屋、新成屋與中古屋在貸款成數縮減與房地合一稅2.0壓力下競價求售,而逐漸呈現軟著陸趨勢!
三、品牌價值愈來愈受重視
─品牌效益逐漸反映在房價、股價
─推案量大未必就是好品牌
近年建商品牌價值越來越受重視,一般消費者認知常停留在知名度較高者較占優勢,殊不知結構安全與漏水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居家安全保障指標。
近年地震頻繁,屢屢出現建物震災,因此,購屋之前更應多蒐集優良建商作品之評價資訊,以確保自身權益,此外,不少大型建案漏水問題層出不窮,亦是購屋前應多留意之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