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只有人類學家才能正確拼出其國名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日前在國際間知名度暴增,因為在印尼峇里島所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該國代表義正辭嚴痛責全球二氧化碳最大生產國美國的代表,「如果美國不領導,就不要礙事」,逼使美國代表最後不得不低頭,同意在2009年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世界各國再度針對氣候問題舉行談判,並達成新的協議。
#@1@#美國的讓步,歡呼的不只是環保與反美人士,還有全世界的「碳資產」業者;《京都議定書》制定於1999年後,簽約各國二氧化碳減量工程進度不一,因此,於2005年衍生了歐盟碳權交易市場,減碳量超過《京都議定書》所規範額度的企業,可將超過額度的二氧化碳,透過碳權交易市場賣給未及規範額度的企業。2006年度,碳市場交易量已超過225億歐元,原本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此一讓步,將促使不少美國企業開始強化環保工程,同時投入碳交易市場,由於美國所「生產」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25%以上。2008年後的碳交易市場,規模將呈倍數成長,每公噸二氧化碳的價格,也將從今年的16.6歐元,飆升至30歐元以上,甚至達到50歐元。
#@1@#「由於進行二氧化碳減量,對產業影響相當巨大,美國的戰略是,無論如何,都得把中、印兩國拉下水,一起面對衝擊。」台灣第一家從事碳交易的台斯達克集團總裁劉奕良表示,《京都議定書》共有39個簽約國,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想簽署卻被拒門外,美國、中國不是簽署國,其企業雖無法購買二氧化碳減量額度,卻可販售,因此造就了台商的商機。原本從事房地產生意的劉奕良,因為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的一席話,決定投入碳交易市場。由於台灣被排斥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之外,所以他在台灣成立控股公司,並在英國、中國、越南等國成立分公司,「在英國,我們做的就是碳交易,例如幫西班牙電力、挪威電力公司等電廠,到中國、越南購買二氧化碳減量額度,而在中國、越南,我們除了購買二氧化碳減量額度,也提供技術諮詢,協助企業進行減碳工程。」
#@1@#「碳交易市場與股票市場不同,股票市場有起有落,但到2012年前,碳市場確定只有大幅上漲,不會下跌。」劉奕良笑著說,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敢保證,2012年的股票市場指數會比2007年高,但由於《京都議定書》具有強制力的緣故,因此其碳交易金額只可能大幅上升,不可能下降。劉奕良更指出,當下美國許多大企業如杜邦,一來其在《京都議定書》簽約國都擁有分支機構,二來也為了提升國際形象,因此積極自動減碳;然而,這些公司要調整產業型態,降低排碳量,所需費用極高,還不如向中國、印度等工業後進國家買額度,來得經濟實惠,「中國、印度的企業,只要設備一改善,可減少的二氧化碳量變相當可觀,中國一年可靠賣二氧化碳,賺進將近30億美金。」「很多歐盟國家的企業,更決定不再減碳,只向外購買減碳額度,藉此規避受罰,日本公司更是購買減碳額度的主力。」劉奕良解釋,由於語言與文化較為接近,中國人還是比較喜歡跟台灣人做生意,因此歐商、美商、日商要向中國企業購買二氧化碳額度,常得透過台灣公司。台斯達克集團最重要的營業項目之一,即提供中國企業進行減碳諮詢,尤其幫忙將火力發電廠改裝成天然氣發電廠,劉奕良表示,火力發電廠是生產二氧化碳的「大戶」,聯合國正積極推動將其改為汙染較低的天然氣發電廠,「台斯達克最成功的2個案例,是協助浙江的鎮海電廠與蕭山電廠減碳,光是這2個電廠,我們每年就可進帳500萬歐元。」不過,碳交易市場的巨大利益,並非只有台斯達克這種控股公司才能分享,一般人也可到國際市場,購買投資碳市場的「碳基金」,台斯達克日前也將在英屬開曼群島成立「英國皇家碳基金」,將募集5億美元,透過台灣投信代理方式,可望於明年發行國內第1個一般投資者可申購的碳基金。
#@1@#「全球第1支碳基金,是由聯合國底下的世界銀行所發行的,由於績效良好,現在世界銀行共擁有11支碳基金。」劉奕良笑稱,世界銀行第1支碳基金的原始資本額只有1億美元,目的是為了援助非洲國家。沒想到6個月後,便賺了1個資本額,於是便如法複製了7個碳基金,荷蘭、比利時等國所成立的4個碳基金,也委託世界銀行管理,可見碳基金極具發展與投資潛力。「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國,因此對減碳工程不是很注重,在這方面,台灣起碼落後中國5年,落後歐洲國家10年。」劉奕良半是憂心,半是充滿期待,因為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占全球0.98%,排名第22位,龍井火力發電廠、台塑六輕廠更高居世界數萬電廠排放碳量第1與第6名,「台灣如果可進入碳市場,企業光是賣二氧化碳額度,便可獲得極大利益,但政府迄今似乎不甚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