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重要的是要先清楚一件事,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你把自己定義到哪,你的夢想就會到哪。與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齊名的管理思想家韓第(Charles Handy),他是許多企業家的導師,也是當代組織大師,他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要讀者思考「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就、尋找人生的價值與方向?」在這本書中,他回顧自己一生中面臨的許多課題、走過的許多轉折,毫不遮掩自己曾經犯過的錯、曾經存在的疑惑。韓第不斷地激發大家去思考,我們珍視的價值是什麼?是金錢?還是家人?工作在我們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組織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為股東賺錢?還是成就更高的使命?我們一直在強調的一個觀念,金錢不能拿來當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錢只能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買到舒適生活的一個方式。然而,如果因為物欲,而必須去做讓自己不開心的工作,那就本末倒置,不是人生所該追求的了。也就是說,金錢不應該是生命的全部,也不是成功與否的評斷標準。經濟學智者凱因斯說,只有當我們變富之後,才能「重新視目的重於手段,寧取善、不取實用,然而那個時代尚未到來……」凱因斯所指的富,是指多富有?每個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對大富豪巴菲特來說,他的財產只是測量他的商業頭腦的一把尺。他說:「錢跟著工作而來,我沒去追求,也不去想它。」如果你是醫生,成功的量尺是治癒的病人有多少;如果你是教師,你的量尺是進步的學生有多少;如果你是歌星,成功的量尺就是你的唱片賣得好不好、歌迷喜不喜歡。
#@1@#但這都只是區分高下的一種相對方式而已,企業家、醫生、教師、警察做的工作一樣有價值,賺的錢卻大大不同,誰比較成功?這是說不準的。在經濟學家的觀念裡,讓大家繼續相信「擁有得愈多,會愈快樂」還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人願意花錢、繼續花更多的錢,經濟就不會成長。景氣差,大家薪水不漲,縮衣節食的結果讓商家生意一落千丈,環環相扣下來,景氣愈來愈差,大家愈來愈窮。因此,花錢是有其必要性的。但花錢,一定要買到快樂,怎樣才會快樂,我認為就是「足夠」,一旦找到自己在金錢方面「足夠」的定義,你的人生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努力就會有了方向。錢就不再只是賺得多或少的問題,而在於價值。簡單的來說,安於「足夠」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放棄金錢的其他用途。不要把錢當成是成功的象徵,不再用錢來定義自我,也不再拿錢當藉口或補償。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去想清楚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希望如何定義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在管理上,我愈來愈感到哲學的重要,有哲學的訓練,就會去思考人生目的是什麼。常常去思考,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