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藥研發公司最近幾年可說是風波不斷,在一般投資人印象中,新藥是一塊可望不可即的大餅,偶有公司研發失敗或受挫,即成為財經名嘴的眾矢之的。已經研發新藥成功上市的免疫功坊董事長張子文博士,特別為台灣新藥研發公司打氣。他指出,新藥開發的確是高風險,但台灣絕對有本錢發展新藥研發產業,有機會造就市值百億美元的醫藥公司。
不斷創造成功紀錄
熟悉台灣生技產業歷史的人,都知道張子文在新藥研發的豐功偉績。說他是台灣最具新藥研發經驗的科學家也不為過。他創辦新藥公司Tanox,在1987年發明可治療氣喘的抗免疫球蛋白E(anti-IgE)藥物Xolair(樂無喘),在2003年成功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上市前,Tanox 2000年在Nasdaq掛牌,籌到2.44億美元,創下當時全美生技公司IPO最高金額紀錄。
能研發一個成功新藥即能留名青史,已經難得。更不容易的是,在Xolair後,張子文仍持續創造紀錄。回台灣工作後,他與團隊陸續開發出新世代抗免疫球蛋白藥物FB825與UB221。此外,中裕新藥(4147)已經上市的愛滋病新藥Ibalizumab(TNX-355),也是在他Tanox(已由Genentech公司併購)完成一期與二期臨床試驗。
FB825於2020年四月,在早期臨床階段就被合一生技(4743)成功以5.3億美元的規模,授權給丹麥的Leo Pharma,是台灣新藥史上最高,合一生技也因此授權案躍居生技股股王。
從中研院退休後,毅然決然投入新的研發領域,張子文創辦了免疫功坊,打造「T-E新藥研發平台」,研發新一代明星藥物。免疫功坊會端出什麼新藥,令人期待。
打造下一個台灣生技股王
張子文表示,丹麥人口只有五百萬人,還不及台灣四分之一,就有不只一家世界級新藥公司。新藥研發是台灣有條件參與,值得投入,也應該大力支持的產業。
舉例來說,與合一簽下天價授權的Leo Pharma,是全球知名的皮膚科特色新藥公司,就位於丹麥。除了Leo Pharma,全球前十大醫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也是丹麥公司,市值就高達2,350億美元,幾乎是汽車公司BMW市值的四倍。
丹麥可以,台灣也做得到
張子文表示,產品是新藥公司的關鍵。以諾和諾德為例,旗下GLP-1藥物Ozempic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明星藥物,2020年銷售額34.6億美元。同一藥物另一劑型Wegovy藥物,於2021年六月獲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肥胖症,每週只要打一針,就可以減少15%體重,成為熱門藥物。可同時治療糖尿病與肥胖症藥物,也是免疫功坊的研發標的之一。
曾在美國頂尖學研單位研究,也曾任職藥廠、創辦公司的張子文指出,台灣的學研人才與美國相比毫不遜色,工作效率甚至更勝外國。以免疫功坊為例,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件專利在手,還有五十多件專利已經送件,成績斐然。
新藥研發步步為營
不過,台灣新藥產業發展也有二十年以上歷史,為何仍未見世界級新藥?張子文表示,新藥產業研發風險確實相當高,研發時間也相當長。以他成功上市的Xolair為例,從1987年開始投入,到2003年上市銷售,就整整花了十六年時間,中間也歷經許多困難時刻。
他指出,新藥研發有幾個關卡,每一個決定都是關鍵。首先,研發團隊要先選對產品,而且必須確認公司產品能達到「sustainably better」,能優於既有藥物,才能繼續投入。尤其是燒錢最多的臨床前到proof of concept階段,研發團隊在每個時點都得做出正確的「Go / No Go」(繼續或放棄)的決定。
單一產品公司難以承擔風險
新藥研發必須誠實面對各個階段的結果,做出理性的判斷。有些公司只有一個產品,面對關鍵抉擇時就非常痛苦,畢竟如果沒有其他產品,要做出不繼續的決定,等於「自動把頭伸出去讓人砍」,很多決策者往往會撐到最後才被迫放手。
相較於死守希望渺茫的產品,仍硬著頭皮進行的,也有很多新藥公司迫於資金壓力,放棄其實很有潛力的專案,或在股東壓力下,做出錯誤或不利的決定,斷送未來發展契機。
股票選擇權計畫 員工共享成果
張子文表示,募資雖然重要,但讓公司成長的關鍵是策略與人才。小公司唯有靠靈活的策略與人才的全心投入,才能勝出。
因此,在募資過程中,除了確保經營團隊決策的主導權外,他也很重視團隊成員的培養與成長。他過去就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很多也成為生技業高階經理人,也有人自行創業。
他認為,企業留住人才的關鍵,就是提供讓員工共享工作成果的機制。所以他很堅持設立員工股票選擇權制度,讓員工心無旁騖的工作,有豐厚的回報。即使日後公司擴大,維持健全的選擇權計畫,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