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新聞報導,提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計畫花費220億美元,建造全世界第一座「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這不啻為現代「天方夜譚」──要知道,打造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不僅成本極高,技術上更是一種挑戰!對一個地理環境先天不佳、氣候條件不良,又須處處依賴冷氣空調的沙漠國家而言,想要完全利用太陽能源、廢棄物處理、回收、再利用等新綠色科技,來發展一個全新的都市,還有什麼比得上這更「天方夜譚」呢?但這個「天方夜譚」對世界而言,卻具有指標性意義!如果一個人均使用全世界資源最多、最不環保的國家,都能轉變成為最環保的循環型社會,一旦成功,其擴散效應將不只使得綠色技術和綠色投資變得更實際,甚至也能轉變成報酬率極高的綠色新經濟體。對於遲遲不敢對「碳排放減量」有所行動的許多國家而言,無疑是一種激勵和警訊。國內過去常誤認「環保」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負面的,一些保守人士總以經濟數字指出,一旦溫室氣體減量,將造成經濟成長下滑,甚至可能造成整個產業消失。種觀點不但誤解環保,而且也嚴重忽視了環保在國際「新經濟」體系裡的重要性;像大家耳熟能詳的《京都議定書》,過去美國和澳洲唯恐衝擊經濟而遲遲不敢加入,但其他積極加入的歐盟各國和日本,同時間裡不但創造出交易熱絡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還衍生出環保金融性商品,造成「碳基金」投資報酬率以倍數計,讓全球投資人眉開眼笑。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極力進行環保商品貿易障礙的排除,例如汙染防治設備、生產清潔發展技術、新能源產品(如風力再生、太陽光電等)都是其考慮的對象。一旦經由世貿組織定義出哪種商品比較環保,相關商品就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的推廣重點。
#@1@#每個人都希望經濟有成長,也希望能同時過著青山綠水的日子;那麼實際上,大家都在追求一個環保與經濟彼此平衡的長期目標,而非零和的戰爭。當然,追求長期目標換言之也是一種長期調整的過程,必然會有機會成本,也必須要忍受成本所造成的不適應;就像政府限制民眾使用塑膠購物袋一樣,雖然開始時極不方便,但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消費者能夠最終改變購物行為,找出一種最環保的購物方式,使得大家在「消費」的同時,也能對環境盡一份心力,達到另一種經濟和環境上的平衡。以產業來說,要求環保對產業競爭、甚至生存的影響是正是負?是大還是小?當然必須視產業長期對於生產技術研發創新的誘因,以及相關環境技術的擴散情形而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是否真正存著一個「環保」的觀念,因為任何一個產業,如果能先行探討它的環境責任,那麼在生產技術及環境技術上就會主動去創新;或許這個過程會很辛苦,代價也很高,但是若能先馳得點,則它在國際競爭趨勢裡和在未來的產品市場上必然享有相對優勢。就國家而言,目前全球有數百個國際環保協定,但不能因我國不是締約國,就忽視國際環保趨勢。像《京都議定書》雖只是一個對環境品質長遠目標的承諾,但策略上卻是完全交由市場自由競爭,讓各國在同樣環境承諾的負擔下,競逐誰能以最低的成本執行,成為贏家。因此,環境技術將成為世界各國廠商未來評估生產成本時的必要條件。在這場全球綠色經濟競賽中,台灣產業是贏是輸,要看業者的智慧和政府的策略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