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也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北溪一號斷氣最直接受害者,德國經濟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萎縮了4.6%,之後在去年反彈了2.9%。但在今年二季德國經濟停滯不前。
德國智庫IFO已經警告,近期電力和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因此被迫控制支出,能源高漲的成本正在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預估德國2023年GDP下降0.3%,與六月預估的成長3.7%相差甚遠。
能源成本高漲 工廠大逃亡
當前的德國正經歷數十年來從未見過的供應鏈困境、生產瓶頸和價格上漲,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認為一場經濟雪崩正在朝著德國湧來,下調明年德國GDP 4%至-0.7%,原因在於高漲的能源成本逼迫德國工業停產或外移,歐洲最大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在九月表示,將關閉位於德國北部布萊梅一家鋼鐵廠的一座高爐,「德國製造」正在遭受嚴重衝擊,從鋼鐵到化工,從鋼鋁到汽車,一場工廠大逃亡正在上演。換言之,這個冬天歐盟領導人要克服的不僅是天然氣短缺,民怨高漲的抗議遊行,還有工廠出走後的大量失業潮。
德國政府已經宣布一項650億歐元的援助計畫,目的在緩解能源危機對家庭的衝擊,但歐洲央行為了對抗通膨,也跟隨聯準會轉為鷹派,將存款利率上調至0.75%,德國援助計畫就等於擴大債務、增加利息支出,更容易強化民眾縮減支出的行為。特別是德國明年平均通膨率將從今年的8.1%上升至9.3%,甚至將在明年一季達到11%的峰值,創下七十年來最高水準,市場預期利率水準或將在今年年底達到4%。
2023年的經濟火車頭在哪?歐美國家物價不斷飆升,如果坐視物價上漲,將打擊家庭收支,但如果為了遏制通膨而加快升息,則有可能過度打擊經濟,這是歐美面對的窘境。特別是過去以救經濟為優先的聯準會,明顯轉換立場為打擊通膨為優先,這是多數股民不習慣的聯準會,但鮑爾別無選擇,因為去年的「通膨暫時論」已經危及聯準會信譽,並且錯過第一時間壓制通膨於初期的黃金時刻,演變成今年必須用跑百米的速度,補上去年該升而未升的利率空間。
所以一年八次的FOMC議息會議,如果每次升息一碼,那麼從去年到今年底至少應該升息14-16碼,相當於3.5~4%,因此聯準會先前強調今年要把利率拉回到中性,甚至高於中性水準一段時間,經過了九月例會,基本上就已經達到中性,所以關鍵是明年的通膨會不會降溫?聯準會繼續暴力升息嗎?
對此,華爾街開始未雨綢繆,據傳高盛恢復年度淘汰機制,亦即每年裁撤1~5%績效墊底員工,高盛截至今年六月底聘有4.7萬名員工,以裁減1%人力來計算,約有470人被裁員,是第一家因為交易案量驟降而決定縮減開支的華爾街投行。
聯準會還沒放棄經濟軟著陸
當前美國勞工市場仍屬強勁,有本錢禁得起裁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Daniel Leigh和Prachi Mishra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Laurence Ball合著的一篇論文中表示,唯一能有效控制通膨的政策,帶來的必然是痛苦而長期的失業率,在樂觀的假設下,美國的失業率可能需要達到7.5%,相當於六百萬人失業,才能結束美國的高通膨。
不過,聯準會顯然比市場都樂觀,認為這一次與1980年代的高通膨經驗不同,根據六月聯準會官員的估計,美國失業率中值到2024年也只會升至4.1%,而到時通膨率將已經恢復至聯準會目標水準的2%左右,也就是說聯準會還沒放棄經濟軟著陸的可能。但真實情況是,聯準會可能需要「好運氣」才能避免新的變數把高通膨局勢搞得更複雜。
根據CNN報導,代表全美貨運鐵路的工會將於9月16日開始罷工,規模之大讓企業感到擔憂,美國運輸統計局數據也顯示,屆時一旦罷工成真,將導致全美約30%的貨運運輸停擺,勢必會讓供應鏈和通膨問題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