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時或記者採訪時,最常被問到「你是如何這麼年輕就當上一個集團的執行長呢?」我的回答大都是「我比別人幸運。」是的,我認為自己很平凡,並無過人之處,只是遇到了一些好機會及貴人,例如,初入社會工作的時候,便見識了臺灣股市的大起大落,從一萬多點瞬間掉到二千多點;遇上了工作上的恩師--張貞松先生;跟隨了一個好老闆--翁大銘先生。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幾次機會,只是機會稍縱即逝,該如何抓住它、進而向上提升,那就要看個人的本領了。對我來說,我不知道「機會」、「好運」什麼時候來,也不知道它們長成什麼樣子,所以,我隨時隨地都在不斷的學習、打基礎,以確保當機會來臨時,自己都是處於準備好的階段。在證券公司工作的時候,我就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在經營,所以,我盡可能多方面地嘗試不同的領域。在國華證券工作的時期,有一個立意甚佳的實習制度:任何部門的員工,都要去營業櫃臺站上二個星期,現場看營業員如何操作、幫忙接單,其目的就是讓每一個部門都了解其他部門在做什麼。
#@1@#此外,每週在營業大廳針對民眾的解盤、每個月的專案報告等,只要用心去做好這些工作,對於專業與個人成長方面,獲益良多。到了日盛證券,在研究部門工做了一年半之後,我自行請調到承銷部,並在那部門學會了如何輔導未上市(櫃)的企業順利掛牌。因為公司的制度與自我的要求,券商的三大部門--營業、研究、承銷,我全都試過了。每一個單位都讓我有成長的空間,除了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也讓我決定未來繼續從事有關股票方面的行業。過去的十年,我在業界逐漸闖出一片天,除了公司提供的專業訓練之外,我沒有停止過學習。比如,在建立理財周刊平台的時候,考上分析師的證照,成了臺灣第一個擁有分析師證照的投顧人。以前,為了在聯考時得高分,高二暑假與姊姊參加了速讀補習班,雖沒達到預期目標,不過看書的速度加快很多,瞬間的專注力也增加了。所以,再忙碌的日子,我依舊可以大量地閱讀。
#@1@#高中時期,除了教科書之外,我也喜歡看一些歷史人物傳記的書,藉由傳記了解名人成功及失敗的原因,以便作為自己未來的借鏡。至今,閱讀仍是我吸收資訊、知識的主要來源:每個禮拜至少十多本包括大陸、美國、香港、臺灣等地的周刊;每天至少三份以上的報紙;一個月看十本以上的書,什麼類型的書都不受限,甚至如達賴喇嘛的生死學、西藏的唐卡等,書一到手中,我都有興趣翻完。我也喜歡花一整個下午去逛書店的感覺,悠閒地翻閱著各種書籍。所以,我每個月至少會去書店二到三次,大量購買群書。對我而言,站在那裡一本一本的翻閱,可比在網路上購書有趣多了。我不是一個善於規劃完美人生的人,能夠到達世人所稱之「成功」的地位,只是來自一個單純的因素,就是我「懂得」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好之後,機會便隨之而來,一旦機會來到,「懂得」評估自己的能力去選擇能不能做。一旦確定了目標,我會緊緊抓住眼前的機會、努力向前衝,絕不會左顧右盼地張望其他誘惑。所以,當機會來敲門時,我已經準備要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