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股民來說,少了郭台銘的鴻海,股價走勢好像少了點霸氣,但其實打開鴻海的還原周K線圖可以發現,在蔣尚義加入鴻海之後,股價可能會有一波亮眼表現。怎麼說呢,雖然蔣尚義的專長是先進製造以及先進封測領域,但半導體廠管理經驗以及技術背景,還是有助鴻海未來減少摸索錯誤的時間。
鴻海目前在半導體領域的布局以碳化矽與成熟製程為主,規畫將朝3D封裝、IC設計方向走,產品應用涵蓋驅動IC、電源IC,至於系統單晶片(SoC)則將隨8K、車載等趨勢應用逐漸發酵。今年十月鴻海與印度一家公司Vedanta合資做了一個晶圓廠,預計2025年可能會量產,晶圓製造部分有鴻揚半導體新竹六吋廠,八吋廠在日本夏普福山以及轉投資的SilTerra,十二吋晶圓廠則跟馬來西亞的DNeX在當地合資興建,晶圓級封裝廠有訊芯-KY與轉投資中國青島新核芯科技,半導體設備相關有京鼎及帆宣,IC設計廠包括天鈺、虹晶、國創半導體等。此外,鴻海半導體研究所發布全球首創的光達先進光源模組。
受惠台版晶片法研發投資抵減
自劉揚偉接掌鴻海董座以來,就以「3+3」集團發展戰略為明確導向,進軍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產業,同時發展人工智能(AI)、半導體、5G/6G移動通訊三大核心技術。在今年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展出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離子阱、電動車的EVπ資安驗證平台以及低軌實驗衛星等六大創新研究內容,恰巧被稱為台版晶片法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已通過行政院審查,最快明年上路。
據修正草案,擬將符合「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企業研發前瞻技術的研發支出,可享有25%的研發投資抵減,購置先進設備當年度抵減率5%,且無投資抵減支出金額上限,較原產創條例更優厚。適用對象不僅限於半導體產業,針對下世代及重要供應鏈產業如5G、電動車與低軌衛星等也能適用,換言之,跨足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的鴻海也是受惠者。
持續調整產品組合提升毛利率
鴻海第三季法說會表示,除了通膨、疫情以及國際政經等三大因素會影響毛利率外,另外就是在3+3事業上的投資折舊,也會成為影響毛利率表現,因此這兩年都是以獲利最大化為主。希望明後年新事業高毛利率產品比重可以跟上,還是持續朝中期毛利率7%、2025年毛利率10%目標方向前進。
亞系外資指出,若鴻海持續執行產品組合調整策略帶動毛利率提升,以2024年預估每股盈餘(EPS)14.96元推算,目前股價僅七倍本益比(PE),重申「買進」評等,目標價維持145元。歐系外資認為高端iPhone效應有利鴻海,加上電動車上行空間尚未反映在股價,重申「買進」評等,目標價維持上看160元。
觀察鴻海的還原權值周K線圖發現,2017/8/7當周120.37元高點跌到2019/1/2當周55.57元,共計73周,後來2021/3/22當周漲回123.35元高點,回顧這段歷史走勢很類似2007/10/1當周78.63元高點,跌到2018/11/17當周18.81元低點,共下跌58周,後來2014/8/25當周漲回77.82元高點,雖然沒有突破78.63元前高,但這兩段走勢頗為相似。
重點是從2014/8/25當周進行高位橫盤震盪86周,而這段箱型走勢跟當前從2021/3/22當周,進行高位箱型整理86周幾乎一模一樣,如果歷史會重演的話,那麼2016/5/3當周從60.36元低點,一口氣漲到2017/8/7當周120.37元高點的歷史走勢,有可能從現在開始複製,必然跟鴻海的半導體一條龍整合效益有關,創造鴻海在電動車的成本優勢,雖然這需要點時間等待,但面對美中科技戰的「去中化」、「去美化」發展來看,供應鏈重返IDM的一條龍趨勢傾向越來越明顯,而鴻海在這盤供應鏈全球在地化的大棋裡,已佔有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