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第3季營收出爐,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而股價亦遭同步修正,和去年同期相比,有的股票甚至跌了75%以上,金融海嘯打亂了台灣金融業原來的局面,有人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也有人可能擠入領先群,因此市場上已傳出:「何不趁此時解決島內銀行過多的老問題,推動三次金改?」要回答到底該不該這麼做之前,我們先來審視一下國內銀行的基本面。台灣在過去和國際間的接軌尚有段距離,使得這波金融海嘯中的損失不會像美國、歐洲銀行那麼大,因為這次起源是美國,所以和美國牽連越深的,受傷就越重。
#@1@#另外,台灣的金融機構大多資本化過度充足(Over Capitalize),因此,面對海嘯來襲,國內銀行界和歐美的銀行相較,不至於淪落到「再不伸出援手就得倒閉」的窘境,例如台新金就算失血很多,還不至於趴到地上,這是其一。其二,銀行業所牽涉的連動債、次貸債券等,所受到的損失,都在可控制範圍內。其三,中央銀行在外匯存底的充沛,穩健的政策、管理、反應,讓外人知道銀行業背後有央行的支援,這就是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台灣的銀行不會出現大問題」的原因。政府雖然沒有正式喊出三次金改,但因為併購彰銀一案讓台新金提前面對壓力,現在市場上只要有什麼風吹草動,台新金的股價就下挫,和去年10月份比較,已經跌了近7成,一些機構投資人也大舉撤資,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還親自出來闢謠,不論如何,台新金過去從雙卡風暴到現在的連動債事件,金融操作都有一些損失,併彰銀的事件也鬧得滿城風雨,雖然台新金拿到彰銀的價錢很便宜,但是現在說起來,台新金也拿不出錢來了。現在的情況下,台新金要吃掉彰銀可能性太低,它自己都可能被別人吃掉,八九不離十得撤資,董事會席次多只是暫時性,沒有錢進入彰銀,就得撤出來。
#@1@#不過,看得出來財政部、央行還是在支持台新金,台灣的央行和全世界其他央行一樣,多少都在擔任金融業的後盾,防止系統風險的擴散。話說回來,既然政府已經做為後盾,台新金董監事當局也要有善意的回應。像英國政府接管皇家蘇格蘭銀行,一進去就把CEO換掉,美國政府對AIG也是一進去就先換掉CEO,這種事情沒什麼好客氣的。當然,現在台新金還沒有需要到政府入股,但是,我相信政府一定做了支援的動作,反過來,台新金本身應該有所回應,它也要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復元。台新金的董事會應該有改組、讓出席次等動作,讓社會大眾感覺到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救你,你本身也要有所作為,不要讓人家認為台新金一邊向政府拿錢,另一邊卻霸占著位子。一般人甚至可以質疑,目前的台新金當局,究竟有沒有能力把銀行做得更好呢?
#@1@#回想當年開放新銀行,國泰、中信、台新、富邦4家堪稱「金控四少」,以資產來說,台新金甚至比富邦還大,然而這次海嘯來襲,大大小小銀行受傷不同,可能牽動金控大家族的版圖。其中,台新、中信這兩家摔得比較重的原因,是它的大股東都質押它的股票出去,辜家、吳家大概質押不少股票去救其他地方的火,占比成數特高,但是2個蔡家的富邦、國泰的錢還在口袋裡。新光金本身也深受重創,這次受次貸風暴、雷曼兄弟、匯損連續打擊,讓今年前3季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高達318%,是所有金融股之最。對吳家來說,台新、新光兩個金控似乎都無力自保了。憑良心講,台新金現在很便宜,市值只剩2百多億元,你用2百多億元去買9千多億元資產的銀行很划算,應該有人在打這個算盤,只不過,大家都不敢動,沒有人的錢夠多,現在金融市場叫做Dead Lock(死結),資金市場現在也是Dead Lock。試想,這次若不是台新金受到金融海嘯波及,才不會那麼容易坐下來和政府談,很多銀行現在手頭相當緊縮,由此觀之,現在談三次金改絕對是一個機會,Good Timing。
#@1@#經歷一、二次金改以來,國內現在有十幾家金控,但彼此同質性高,業務範圍狹窄,被視為過度競爭(Over Banking)。再者,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大型的金融機構有發言權,因為市場被分割得太散,每一家銀行都只有5%、8%等,沒有人是老大,對市場沒有領導作用,像美國、英國、香港大型銀行的市占率讓它們在市場上都有領導作用。國內不一定要搞獨占、寡占,最起碼要有2、3家可以在市場上做領導者,因為銀行市場需要有自律的行動,如果銀行公會是很分散的,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最後可能沒有一個案子可以談成。台灣可以藉由這次的金融危機做金改,講難聽點就是金融重新洗牌,應由政府主導,可是也不能亂點鴛鴦譜。例如當初台新金想買彰銀也許政府有所幫忙,甚至藉由總統府的路徑去完成,弄得現在情況不是很好,外界反對、彰銀工會也反對,讓吳東亮踢到鐵板。政府該做什麼呢?讓大型公股行庫如台銀、合庫、第一金(三商銀的模範生,ROA、資產品質都名列前茅)打開大門─歡迎做為市場上任何一個銀行的靠山,在風雨飄搖時的支撐大樹。
#@1@#講難聽點是招降,政府應該打開大門,讓軍團壯大起來,就是要在市場上找幾個大哥,成為要角,像中國大陸就是Big Four: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民銀行,在台灣哪家銀行有這樣的主導地位。市場上規模比較小的銀行如大眾、萬泰、玉山等,你叫它一個人在那邊搞,也搞不出什麼大名堂,除非在某個市場上有利基。但是,台灣現在沒有一個銀行敢說自己在哪個領域是Niche Player(利基型企業),你玩財富管理,他也玩,大家都在玩消費金融、企業金融、賣基金。但別忘了,之前是消費金融的雙卡出事,現在連動債、財富管理也出事,基金也賣不出去,目前全球景氣走軟,企業倒閉潮要是來襲,那麼企業金融業務可能也危險。趁這波金融海嘯,政府可以讓差的銀行尋求退場機制,若等到真的出問題再去救反而造成恐慌,但做起來不容易,背後又牽涉到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萬泰、大眾銀還是有各自的財團在後方。政府可對小銀行曉以大義,讓它們了解,連一個百年歷史、全球前幾大的雷曼兄弟、美林、AIG也一下子就沒有了,那你小銀行玩什麼嘛?事實擺在眼前,當今銀行業已不像10年、20年前成立時那樣「躺著就有錢進來」,全球的金融股都在掉,金融市場裡小的玩家不是不好,而是它的規模太小,市場小,自己實力也小,為何不趁好就收呢?三次金改要有一些策略,既然小銀行不願意跟別的家族合併,那就跟政府合併,這就是為何政府應主導大型行庫敞開大門,趁機把Over Banking情況整一整。
#@1@#眼前金融局勢很糟但並非全無未來性,7家公股行庫在大陸已經蹲了5、6年,彰銀在昆山也有5年以上了,私人銀行部分中國信託在北京也有6年,只待兩岸MOU(合作備忘錄)談判一通過,代表處馬上升級變成分行,台灣這邊派更多人去,客戶抓回來,馬上就可以運作了。小銀行在大陸可以有更大的魚池嗎?小銀行根本無法跟大銀行相比,小銀行抓得住那些台商嗎?更何況還要跟多少外資銀行競爭,就算突然間抓到一筆大生意,萬一對方倒帳,小銀行馬上倒掉。這個節骨眼上談向大陸發展,是看誰已經Ready,誰已經蓄勢待發,這時所謂的「準備好了」,就是說誰的口袋深,錢夠不夠,新銀行幾乎受傷慘重,目前看來公股行庫比較穩一些。由這次金融海嘯看來,商業銀行的模式才是禁得起考驗,此外,政府也一定要把台銀、合庫這些政府銀行抓在手上,今天幸虧還有這些公股銀行,可以用它來做為救助其他銀行的管道。現在14家最好減到只有10家再重新出發,兩岸MOU簽下來、世界金融風暴過去,台灣的銀行還是很有機會。
#@1@#在很多美國的小銀行發短天期商業本票(Short Term Commercial Paper)卻沒有人要買,沒辦法維持日常營運開支,若再短缺就只好賣資產(祖產),問題是現在資產市場都不動了,以前還有雷曼兄弟、美林,現在連player都死掉了誰會去買?所以美國財政部長說8500億美元中有一部分的錢是去買Asset(資產),這個市場一定要有交易、買賣,才能有流動性。值得一提的是,幸虧這次花旗沒有買到美聯銀行(Wachovia),要是真的買到,那麼花旗也得用短期票券去籌資(Risk Capitial),反而讓自己暴露在流動性風險之下(花旗貪便宜只願意付21.6億美元去買,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卻出了11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