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的「抗疫行動」後,去年下半年全球疫情出現明顯趨緩,各地解封呼聲頻傳,尤其以歐美國家開放進度領先全球,許多人也開始脫下戴了許久的口罩,並解除公共場所管制措施,朝正常化邁進。但此時,中國卻仍堅持嚴格的「清零」政策,維持高度管制措施。然而付出這樣沉重的社會代價後,卻仍未能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去年中國多次爆發區域疫情感染,並自八月起出現多點擴散,使陸、港股市出現連續下挫走勢。而後在長期封鎖政策下,終致民怨爆發出現「白紙革命」,並加速中國防疫政策鬆綁。中國官方宣布,自今年一月八日起,新冠病毒採「乙類乙管」,免除入境全面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雖然控管鬆綁可能讓中國經濟有望復甦,但各界更擔憂的是疫情擴散帶來的危害,到底中國的解封是危機還是轉機?對市場釋放的是利多或利空訊息?本文就和大家聊聊解封對市場的影響。
中國疫情擴散 港股大幅反彈?
自疫情開始,各界對於中國官方公布的確診數字就存在高度質疑。甚至傳出地方與中央公布數據有數十倍落差之譜,代表實際疫情比表面上的溫和來得嚴重許多,再加上西方媒體大肆報導渲染,更加深此一恐懼。但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卻發現陸港股在十一月起出現大幅度反彈走勢,尤其港股反彈幅度之多居全球主要指數前列,讓投資人不禁納悶究竟是什麼原因?
觀察過往各國疫情爆發與控制的經驗可以發現,在經過疫苗施打逐漸普及以及醫療照護的升級與調整後,去年疫情相較於傳播初期已有很明顯轉變。不論是歐美或台灣,去年疫情上升階段,乃至大規模傳播一直到初步獲得控制並開始減緩,期間大概落在六至九個月之間。隨後,在疫苗持續施打以及染疫人口占比不斷攀升,開始進入群體免疫階段,擴散速度持續下滑。再加上病毒毒性減弱,實際上對於經濟活動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大。若以中國去年八月左右疫情再度爆發起算,到今年四至五月間就有機會趨緩,故染疫人口快速暴增為達到群體免疫必經過程,市場在初期反應了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後,自然會預期開放後中國將迎來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經濟將於第二季起顯著復甦。
港股估值偏低資金簇擁 後續潛藏爆發力
既然開放後的疫情快速傳播為邁向群體免疫必經過程,那麼趁著市場恐慌下跌,積極尋找布局機會就成了嗅覺敏稅的投資人新的選擇。
去年在通膨高漲、俄烏衝突及疫情升溫諸多威脅下,全球主要指數大幅走空,陸、港股市又有本身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與中美對抗因素,遠低於過去的合理估值。但今年起,中國官方定調以「穩增長」為主要施政方針之一,並開始加大財政刺激政策,將呈現新的面貌。而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經濟櫥窗─香港,也開始了新一輪調整,其中以「資訊科技業」市值占比自25.1%大幅上升至33.6%,有逐步取代傳統金融產業的趨勢較引人矚目,也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交易所也迎來重大開放,稍早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聯合發布,同意兩地交易所進一步擴大股票互聯互通標的範圍,將吸引更多指數資金進入市場,也更有利於後期相應市場ETF產品的構建和推出。政策鬆綁使近期「南下」資金不斷湧入,資金活水簇擁也讓港股本益比可望重回歷史高位,漲幅自然具有較大想像空間。
逢低入市 掌握港股修正買點
展望2023年,雖然有許多投資機構示警,表示經濟增速將顯著趨緩,但我們可以看到各地的位階有所不同,反映在指數上自然也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相較於美股、歐股動輒四、五十倍以上以及台股約二十四倍的本益比來說,恆生指數僅有約十六至十八倍的水準,可謂嚴重低估。各大研究機構預期經濟前景不明,今年各大指數仍有較大波動。在市場風險猶存下,尋找被低估的市場以承擔較低的風險才是聰明的選擇。以中國剛剛開始邁向群體免疫的當下,市場未能正確定價使估值偏低,正是撿便宜的好時機。配合政策傾斜擴大刺激,港股或將成為今年潛力標的!
具體商品可參考香港交易所小恆生指數期貨(MHI)、新加坡交易所A50指數期貨(CN),或相關ETF如FH香港正2(00650L)、FH香港反1(00651R)。危機入市,把握修正拉回買進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