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魯米說:「你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當我們在探索人生時,有很多機緣會觸碰到有關於天命的課題。
財經作家愛瑞克學生時期就很享受演講和寫作的過程,就業後即便在財經領域工作,也沒有忘掉初心,透過演講和寫作幫助他人。
發願助人 回應初心
他說,二十一歲時甄試台大商學研究所落榜,陷入人生低谷,台大資管系謝教授的一席話點開他的迷霧。
謝教授問他,「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他回答:「跟家人在草地上翻滾,享受優閒的午後」。
「那也不一定要考上商學研究所啊!」謝教授繼續說,「我們都誤以為一定要走A,才能到B,其實人生有很多的選擇」。
他頓悟,原來一切的痛苦,都來自於執著。
此後,愛瑞克努力考上商學所,畢業後在投信工作,憑藉對數字的敏感度,四十二歲財富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退休後的人生,他感念當初謝教授指點迷津,發願要幫助十萬人解決人生的困惑,這些年來,他演講、閱讀、寫作,擴大生命能量,回應小時候的初心。
內在成就 這一生要完成的使命
他認為,人的成就可分為外在成就和內在成就兩種,外在成就是別人給的光環和肯定,而內在成就則是自己的天命,這一生要完成的使命。
投資界的泰斗巴菲特賺進天下的財富,但他不自居,反而捐助很多的基金會,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他的內在成就,並不是每個有錢人都會這樣做。
再如亞都麗緻飯店前總裁嚴長壽,雖然位居高位,仍然著書立言提攜後進,在自己的位置發揮影響力,讓社會更美好,這也是他的內在成就。
找出天賦使命 全心投入發光發熱
愛瑞克說,內在成就有很多種,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大致上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達成,一是自我實現,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二是幫助他人,成為世界的光,這兩種幾乎囊括八成內在成就的範圍。
演講時,他常問聽眾,「假設你不再為金錢工作,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聽眾無不投以熱切回應。
「光講這一點就很有力量,因為這是從靈魂深處所發出來的生命願景,是這一生真正想做的事」。
平凡如你我,在社會上漂流打滾,真正成功人士,都是先找出天賦或使命,然後全心投入,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才有辦法累積財富。
名主廚江振誠從小就喜歡烹飪,投入鑽研法式料理,2007年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
最近在巴黎奧運拿下男子雙人羽球金牌的李洋、王齊麟,也是從小就開始打球、練球,經過無數的失敗挫折,才有今日的輝煌成就。
專注力可以創造千百倍的效果
金錢很重要,可是時間更重要,因為金錢不能換取時間,但專注力又比時間重要,因為專注力可以創造一百倍,甚至一千倍的效果。
江振誠、李洋、王齊麟都是專心在他們的使命,經過時間的推移,締造驚人的複利曲線。
天賦是在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長才,可以多方嘗試,找出成績最好的那一個。
愛瑞克有一個朋友喜歡投資,股票、房地產都接觸,投資股票有獲利,但房地產屢次慘賠,於是他把錢全部投入股市,賺進十億的財富。
發揮內在的力量 跟別人一起贏
除了自我實現之外,內在成就第二條途徑是幫助他人,成為世界的光。
愛瑞克說,慈悲心、同理心、上進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心,這些內在的力量,可以讓我們事業更成功。
還是以嚴長壽為例,他高中畢業即在飯店工作,從跑腿的小弟做到飯店總裁,深知底層的辛苦,因此在他功成名就之後,把自己餘生奉獻給台東兩間學校,發揮內在的慈悲心和同理心,帶給他更多的成就感。
慈悲心、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只是蒙上了灰塵,被現實壓力蓋住,只要調整心態,「利他共榮」跟別人一起贏,結局就會不一樣。
四個方法 打破思維框架
進一步說,人生有三種工作,有償的工作、無償的工作、自我實現,無償的工作就是幫助他人,利他共贏也會強化自己的職涯發展。
愛瑞克說,有償工作、無償工作、自我實現是人生的黃金三角,三者具備人生才會平衡,隨著年紀增長,無償工作和自我實現的比重也要隨之增加。
幫助別人不用等到你去世,就會得到回報,例如,每天心情愉快,身體更健康,就是一種正向的回報。
另外,人會感到侷限,是因為思維被困住,打開思維有四種方式:貴人啟發、重大事件衝擊、生活中的新發現及大量閱讀,前三種可遇不可求,第四種大量閱讀我們可以努力為之。
愛瑞克的閱讀很廣泛,財經、哲學、心理、文學都有涉獵,一年讀一千本好書,有的瀏覽、有的精讀,擴大人生視野。
跨領域閱讀 擴大人生視野
同時,閱讀不會侷限在書本,廣播、演講、Podcast等任何形式都可以吸取新知,打破思維的框架。
醫師作家侯文詠曾說,我們關心的範圍,造就我們能力的極限,意思是說,你能關心到的範圍,你的能力大概就在這個範圍內。
愛瑞克發願要幫助十萬個人,透過演講、寫書接觸群眾,每一個人遇到的問題不同,所以必須跨領域閱讀,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
至於如何保持內在價值觀清醒,不被世俗誘惑?他說,以終為始,人生典範很重要,他的人生典範就是嚴長壽,學習他的心態和想法,遇到困難時多思考人生典範怎麼想、怎麼做,就不會走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