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颱風季已過,正適合走一趟中央山脈南端大武山區的三地門和霧台,探訪清新寧靜的深山聚落,來一場文化洗禮。尤其國內排灣、魯凱和布農族,都有就地取材的石板屋建築文化,因此屬於排灣族部落的三地門鄉、瑪家鄉及魯凱族部落的霧台鄉,都可欣賞到石板屋建築。霧台海拔約一千公尺,從台二十四線前往霧台,會先經過以排灣族為主的三地門鄉,這裡有集排灣文化於一身的三地門文物館、三地門工藝步道等。三地門鄉公所旁的中山公園,更是排灣風味十足的公園,護牆上有六十四面蛇形頁岩的石板雕刻,公園內還有石板建成的雙層涼亭及排灣族木雕飾品。位於中正路二段 三十七巷底的傳統石板屋,門板、柱面上還雕飾著鹿紋、百步蛇、祖先人像等。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三地門鄉與瑪家鄉交界處,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居的村落。園區以展示並保存臺灣原住民文化為主,包含傳統建築、歌舞表演、手工藝教學,以及民俗活動如豐年祭、打耳祭、成年祭等,讓遊客細細品味原住民文化。霧台鄉是屏東縣地勢最高的行政區,是魯凱族的故鄉,向來有「魯凱族聖地」之稱。「霧台」是因全鄉位處高山峻嶺,每到午後便開始起霧而得名。由於地處偏遠,霧台的對外交通較屏東其他鄉鎮發展更晚,因此能保存更完整的原住民文化及大自然景觀。魯凱族的石板屋以大武山區盛產的黑灰板岩、頁岩為主要石材。族人會依石板的性質、硬度、大小等,製成石桌、石椅,或一片片堆疊成石屋。岩板屋因取材自大自然,住起來冬暖夏涼,遊客甚至可以選擇石板屋民宿來體驗,順道享用石板烤山豬肉、烤豬腿、阿拜(類似年糕)、奇那富(用月桃葉包小米與醃肉末後蒸煮而成)等當地原住民烹調的魯凱族傳統美食,再配上味香順口、甜而不膩的小米酒,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要真正體會魯凱族人的真實生活,可以走進岩板巷,其路徑是依魯凱族人的守護神──百步蛇的行徑而設,從魯凱文化館後方順著地形往上,經霧台長老教會,繞過霧台國小上方。岩板巷的各個通道巷口地面上,都可看到用以代替斑馬線的紅、黃、白、黑等彩繪的百步蛇菱形圖案,沿途還有述說著魯凱族生活故事的精細雕刻,是了解魯凱族文化最好的入門。魯凱文物館位於霧台國小大門左側,館內收藏了魯凱族的歷史文物及作品。由當地國寶級藝術家杜巴男所設計,運用現代工法加上石板建造而成,圍牆以魯凱族傳統舞蹈為主題,手拉手的跳舞人形增添了可愛活潑的氣氛,也保留了魯凱族文化的原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霧台教會則結合魯凱石板屋及西方建築風格,成為極具特色的美麗教堂,可容納四百人。教堂從最初的設計到建造施工,甚至裝飾藝術作品,部落族人皆以輪工方式參與。位於神山部落的耶穌聖心堂,最特別的則是天主堂內一排排的木雕人形座椅,全都由當地族人雕刻而成,每一張都穿著魯凱族背心,椅背後面還背著手工編織的麻繩袋,裝有供後座人使用的聖經,且臉部一致朝向右方、面對讀經台,讓人看了不禁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