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豆是臺灣一種物美價廉的食材,燉煮排骨湯或燜燴三鮮都是很常見的菜色。鬆鬆綿綿的皇帝豆排骨湯上桌時,撒上一點香菜,清香四溢,吃起來口感綿密而細緻,是家庭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除了皇帝豆排骨湯,其他吃法還有皇帝豆炒香菇、皇帝豆肉片蓋飯、皇帝豆炒雞片等。其實,平凡無奇的食材只要加入創意,就能變化出不一樣的美食。印象中,皇帝豆是生長在農田邊到處攀爬的植物,並不需要特別照顧。皇帝豆又稱「萊豆」,冬、春兩季為盛產期。因為它的豆粒比其他豆類大,風味絕佳也居豆類之冠,因此俗稱「皇帝豆」,又名白扁豆、細綿豆、觀音豆,皇帝豆只吃種子,不同於四季豆、菜豆等,是連同嫩豆莢一起吃。「皇帝豆」有一個和原住民部落相關的有趣傳說。在桃園縣大漢溪上游鳥嘴山地區,海拔約一、兩百公尺的山腰上,古早時候茂盛生長一種豆類叫作「比亞外(Piyaway)」,就是現在的皇帝豆。當地有一個迷你的泰雅族原住民部落,人口數不多,也沒有壯觀的瀑布、神木或溫泉等觀光資源,幾乎被人遺忘,因為當地生長很多「比亞外」豆,因此部落就以「比亞外」命名。不知道原住民的傳說是否可考,但據說,現今住在臺中市和平區以及苗栗縣山區的少數原住民,還是稱皇帝豆為「比亞外」。皇帝豆的蛋白質及脂肪居豆類之冠,能大量供給熱量。不過據種皇帝豆的農家表示,皇帝豆以新鮮時煮食風味最香甜,存放多日後風味就會大減,如果是自家「種豆得豆」的話,最好是摘取後立即煮食,風味最佳。拜訪天秀有機農場後才得知,如果盛產期收成很多皇帝豆,一時難以立即銷售或享用完畢,會先將豆莢剝除,將皇帝豆分裝成小包裝,一包包放進冷凍櫃,要烹煮前再解凍,還是能保持皇帝豆新鮮的風味。我也請教了主廚朋友如何調理皇帝豆,最簡單而原味的吃法是清炒,炒到湯汁濃稠後即可食用。但皇帝豆汆燙時一定要加入鹽,汆燙時間也不能太久,撈起後要先用冷水浸泡降溫,才能保持翠綠的顏色。豆類在西點或烘焙中,是經常使用的食材。例如月餅常用的豆沙餡,就是使用白鳳豆做成的白豆沙,做出豆沙月餅;俗稱大紅豆的花豆,蜜漬後包在麵團內烘焙,就成為很好吃的大紅豆麵包。於是,我也突發奇想,把皇帝豆拿來取代白鳳豆或花豆,做成月餅或麵包內餡,做成「皇帝豆月餅」,說不定會有不同的風味。雖然皇帝豆的名稱聽起來尊貴,卻是很平實又富含營養價值的食物,很適合大家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