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惠民,集寶石理論及市場實務於一身的寶石奇才,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所高溫高壓實驗室研究助理、台大地質科學系專任助教,現任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礦業標準技術委員。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專研翡翠礦物學,論文是台灣研究生第一本翡翠專業著作《輝玉的礦物學研究》。古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件好的玉石翡翠,如果只是擁有好的成色,而沒有經過好的雕琢,未免有些可惜。不僅如此,玉石翠品也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歷史,傳承著華夏的傳統。而傳遞歷史和文明的媒介就是玉器上的雕刻圖案,不同時期人們對各式圖案的偏好和喜愛,記載著中華文明悠久的玉文化。對原料進行分析,量料取材賦予每一件玉器翠品靈魂的雕刻工藝,不僅是每段歷史的真實記憶,也充分展現道以成器的理念。不同歷史時期的雕刻圖案,有著不同的魅力,玉器和翡翠雕刻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融合了部分西方的珠寶文化,漸漸走出了中西合璧的現代雕刻之路。翡翠從原料到成品,需要一系列完整的加工過程,而中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各種翡翠雕刻經驗,更是難得的珍寶;利用翡翠有限的材料,放大原料的特色,既不浪費原料,也成就了美麗的翡翠。玉雕這門最難掌握的技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宋代時玉器手藝人首創的「巧色」技法,強調在玉器雕刻過程中,注重原料天然的色彩和紋理,根據材料選擇雕刻的題材和具體的雕刻工藝,避開不利的因素,巧妙運用已有的花紋和顏色。進行翡翠玉石加工,不同地區的雕刻師有著不同的手法和工藝,但是基本過程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對翡翠原料進行分析,主要是針對顏色、紋路和裂紋等。分析顏色,主要是注意原料顏色的走勢、各種顏色分布的大小、延伸的位置、具體的色調變化、色澤和透明度等。分析紋路,則主要看原料顏色與紋路的關係,包括順紋和逆紋。分析裂紋時,既要注意大裂紋的走向,也要注意是否有小裂紋,還有主要裂紋和原料顏色有無關聯,進行充分的分析後才能決定原料是用於大件或是小件,並巧妙的避開裂紋。沒有裂紋的原料當然最好,可做光身,先考慮是否可以製作手鐲。如果原料有裂紋,則可以根據裂紋考慮做帶有花紋的掛件等。玉器雕刻技法「巧色」、「俏色」、「分色」是玉器行業用來評價雕刻等級的三個概念,也被稱為「一巧、二俏、三絕」。巧色是指巧妙地運用原料的顏色,俏色是在巧色的基礎上更加突出有顏色的部分,而分色則是指在俏色的基礎上,將各個部分不同的顏色嚴格區分開,不模糊邊界,不拖泥帶水。分色技法逐漸成為現代翡翠雕刻作品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原因在於分色不僅要求玉雕師有高超的雕刻藝術和對各種翡翠原料的了解,還要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要掌握這些技巧,少則三?五年,多則需要十年功力,就看雕刻師傅的領悟力如何。裂紋的小裝飾在翡翠掛件上經常會看到一小片樹葉或是小魚的圖案,這樣的圖案大多是為了掩蓋原料中帶有的小裂紋,這樣的小裂紋不會影響翡翠玉器的堅固性,只是會影響美觀,一般來說無傷大雅,這也是公開的祕密。但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是價格較高的翡翠掛件,出現這樣掩飾小裂紋的裝飾就有些瑕疵了。因此在挑選購買時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