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老師就曾發表一篇「拒吃\u9b69仔魚」的文章,讓更多人了解\u9b69仔魚和漁業資源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很多朋友會問,\u9b69仔魚從小到大都在吃,漁業署不是也制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u9b69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要求有在捕撈\u9b69鱙魚的縣市政府配合訂定\u9b69鱙漁業管理規範,包含要求每年要有三個月禁漁期等措施,積極進行「有效管理」,所以保育團體到底還有什麼訴求?事實上,捕\u9b69仔魚的\u9b69鱙漁業,主要是想抓鯡魚和鯷魚科的小魚,這種魚本身就很小,生命週期也只有一到兩年,如果漁民真的只捕捉這些小魚,似乎滿符合永續海鮮裡「選擇底層成魚」的原則,但實際上「有困難」。大目袖網、流袋網、焚寄網、棒受網或叉手網等是目前主要的捕捉方法,雖然漁民只想抓鯡魚和鯷魚,非鯷及非鯡科之仔稚魚(魚類的幼稚階段)則都是混獲魚種,而混獲幾乎是捕撈\u9b69仔魚必然的結果,相關研究皆證實曾經出現的漁種種類至少都高達一百多種,紀錄上最高的混獲比例是七六%。因此,我們所食用的\u9b69仔魚非僅少數鯡科及鯷科魚種而已,而是多達一百多種仔稚魚的統稱,仔稚魚在海洋生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被人類大量捕撈後,影響甚鉅,加上採捕方式容易造成混獲,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壓垮漁業資源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u9b69仔魚目前並未全面禁捕,漁業署也有要求地方政府各自公告禁漁期,但在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的今日,必須想想若我們不放過小魚,怎麼會有大魚?保護海洋,不能單靠政府的作為,且政府對於\u9b69仔魚資源量仍無法確切掌握的情況下,此時就需要有責任的企業與覺醒的消費者。希望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不再製作\u9b69仔魚相關產品,消費者也應嚴正拒絕購買。捐款劃撥帳號:06659669,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