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身為食物鏈的一份子,必須倚靠海洋生物才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我們都應該及時行動,建立真正永續的海鮮文化,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食物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人類文明的發展演化,可說是以食物為核心。但工業革命後,許多人離開獵場離開土地湧入城市,人們不再直接生產食物,而是用勞力換取金錢,再購買食物─食物與人類的關係悄悄改變了。我們學會如何在迷宮般的大賣場找到販售蔬果的貨架,卻對於這些蔬果是長在樹上或土裡一無所知,更別說是在哪裡、由誰,以及如何被種植出來。空蕩蕩的獵場,獵物絕種後,獵人也跟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化養殖場,用極不自然的方式畜養動物,再毫無尊嚴地將牠們屠宰─食物不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一門生意。不同於幾乎被破壞殆盡的陸域,海洋因範圍廣大、航行漁撈技術的限制,晚近才受人類活動影響。但就像貪婪的獵人將獵物趕盡殺絕一樣,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加上污染等因素,海洋生態已岌岌可危,更有科學家警告到二○四八年人類將無魚可吃,先進國家已開始推動「海鮮選擇指引」(Seafood Guide),透過食用對海洋比較友善的海鮮種類,以消費者的力量影響生產者(漁民),以維護海洋生態的永續。但挑選海鮮時,需要考量的複雜度遠超過我們想像。光知道挑選海鮮的原則並不足夠,因為有原則就有例外。例如依照「底食原則」,不要只吃金字塔頂端的魚類(如黑鮪魚、鯊魚),因為種類多、數量少、生命週期長,而建議食用食物鏈底層的魚類(如鯖魚、沙丁魚),因為種類少、數量多、生命週期短,但這個原則卻不適用於「?仔魚」,因為捕撈?仔魚的漁法同時會捕到其他仔稚魚,產生嚴重的混獲,影響生態甚鉅。到底怎麼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也許沒有不變的答案,但從現在起做一個有責任的消費者,可以從認識自己餐桌上的魚開始!捐款劃撥帳號:06659669,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