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落幕的大阪G20高峰會,川習會無疑成為最大焦點!美國一連串的關稅調漲引起蝴蝶效應,讓全球市場大洗牌。地處科技島鏈關鍵位置的台灣,又該如何創造最大效益?貿易戰背後的科技戰今年五月,中美貿易戰火達到最高峰,美國總統川普的一道行政令,禁止美國電信公司使用威脅國家安全的外國電信裝置。此令一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明眼人都看得出是針對中國華為與中興兩家通訊設備公司。緊接著,川普直接宣布對三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二五%的關稅,同時禁止國內企業向華為販售零件與技術。觀察川普近期幾次出訪歐洲,也極力拉攏歐洲各國加入抵制華為的行列。美國頻頻對中國出手,除了影響中國的進出口市場外,連帶全球科技產業的走向也跟著轉彎。美國的不滿來自對中國貿易逆差高達三千多億美元,龐大的數目讓美國試圖了解,為什麼中國的產品有這麼好的競爭力。近二十年,中國投入的產業無往不勝,包含汽車、手機、面板,甚至電動車和車用電池。箇中原因在於:(1)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供養自己的產業,(2)中國以國家資本支持重點企業。「這兩個配方加在一起,幾乎很少失敗,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半導體。」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指出,中國在各項產業有著結構性的優勢,卻在半導體上久攻不下。 這場醞釀已久的貿易戰,關鍵就在5G與半導體。現階段全球5G市場尚未明朗,真正箭在弦上的是半導體產業。黃欽勇表示:「表面上看來是一場貿易戰,實際上就是一場科技戰。」誰能掌握半導體,誰就能擁有最佳談判籌碼。二○一八年,中國在半導體的貿易逆差高達二二七四億美元。中國科技的發展如若不想持續被他國牽制,勢必得在國內大量投資半導體產業。然而,半導體產業的建立並不在一朝一夕,需要從上游EDA設計工具到IC設計,再到代工與封裝測試,最後還有零件的流通,每個產業環環相扣,最重要的還有半導體的材料和設備的來源。但是,這對結合國家資本與人口優勢的中國而言,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立足台灣 放眼全球對於台灣而言,中美貿易戰是好?還是壞?擁有龐大市場後盾的中國,如果攻進半導體市場,台灣半導體產業勢必受到威脅。當今世界十大科技公司,美國六家、中國兩家、韓國一家,以及台灣的台積電也佔有一席之地。歷經十多年的變遷,各國科技產業紛紛出頭,韓國跟台灣還能在如此多元的競爭力下擁有世界級的科技公司,關鍵在於半導體不是一蹴可幾。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第一,半導體業的人才匱乏;第二,國家戰略因許多不確定性,而難以形成;第三,比起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投入的人力來說,中國目前只有幾千個人在進行相關的研發,可能不到台灣的十分之一。台灣還有另外一項優勢,過去幾十年,許多台灣科技人才赴美求學並留任於矽谷,這讓台灣與美國矽谷半導體產業緊密連結。現在全球大約兩百家半導體設計公司,前幾名都在矽谷,訂單可能就占全世界七○%、八○%。在矽谷具有台灣背景的公司也非常關鍵,「例如:NVIDIA、AMD的總裁都是台灣人,他們願意把訂單丟回來台灣給台積電,或是聯電代工生產。」黃欽勇表示,很多台灣人或公司在全世界半導體業是很有影響力的,也連帶影響整個半導體市場的趨向。當美國限制高通、博通這些半導體零件賣給華為和其他中國公司時,這件事對全世界供應鏈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基本上,因為半導體業,所以台灣顯得更加重要。科技島鏈產業新局 創造台灣新價值當中國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產生重大爭議的時刻,具備人才與經驗兩大條件的台灣,正是讓大環境把走向台灣變成唯一選擇的好時機。站在政府立場,現階段應該重視,如何讓台灣的產業發展不受限於各國明爭暗鬥的市場爭奪,又能不斷開發新市場以及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我呼籲半導體業的朋友,一個產業的成功,不是孤身一人就能做到,需要很多社會條件的配合。」黃欽勇認為,在中美貿易戰中,台、日、韓擁有前瞻技術,同時也是地緣政治上的新冷戰前緣,台灣政府此時應該積極與企業合作,協助半導體產業的環境提升,讓本土公司願意創造更高的價值。走出中美框架 布局新興國家台灣電子業占出口約三五%至四○%,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去年達到四一%,今年卻下降至三八%。造成出口下降的主因並不是市場萎縮,而是美國訂單的轉變。在美國對中國的前兩波加徵關稅制裁中,包含台灣占全世界九四%市場的伺服器,部分在中國的台灣產業已立即轉移陣地了。也由於部分產業移交回台灣組裝或回台擴廠,反而增加對美出口二○%,對韓國也提升一八%。第三波將一○%的附加稅提高到二五%。原定第四波是三二五○億美元,包含筆電、手機等產品都要課徵二五%的附加稅,但在G20川習會後,雙方達成重啟談話的協定,美國也允諾暫時不再擴大附加稅的課徵。中國被大量課稅後,競爭力大幅降低,當中國產品不被他國接受,他國也不願意提供零件與技術時,中國製產品必然面臨銷售量減少的問題。以華為手機為例,華為本身判斷一年會減少四千至五千萬支手機的銷售,此時,台灣的競爭力在哪裡?並不是去生產手機,而是從手機的零件著手。當華為手機在市場失勢,同樣為Android系統的三星手機會第一個獲利,這會造成怎樣的結構變化呢?三星手機裡的攝像頭、部分面板都是跟台灣進口的,一直以來都會認為韓國三星和台灣處於競爭局勢,其實,台灣的零件配套也不斷的在銷往韓國。真正的問題在於,除了中美兩國,我們要如何擴大市場,走進新興國家?台灣下個階段應該是思考如何協助新興國家,把他們的生產體制建立起來,由於台灣走在產業前端,對於許多新興國家而言,台灣在技術上的協助是可遇不可求的投資。當台灣產業紛紛從中國退場時,如何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找尋新的腹地與人力投入成為關鍵問題。除了將部分廠區、產品搬遷回台灣,只要市場存在,用對方法,跨越框架,許多東協國家如:越南、印度與泰國等,都有機會提供工廠和基地與台灣產業合作。台商回流 如何永續行政院最新估計二○一九年底台商回流的資金可望破七千億台幣,對於台商大舉回歸,政府應該如何經營國內市場並同時擴展視野?台灣必須從內部知識、訊息的流通加大力度,並予以國際化。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全世界有十二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第十二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是菲律賓,下一個是越南。這些國家都有很大的市場,台灣如何抓緊機會經營這些鄰國市場?當這些擁有意願的國家張開雙手歡迎台灣的同時,台灣政府應該積極設置對接窗口,而不是看著機會流失。「我認為台灣有很多機會,在中國有個好朋友跟我說,台灣人是大餅掛在脖子上餓死,不知道怎麼去吃這塊餅。」黃欽勇希望透過《科技島鏈》這本書的出版,試著讓大家理解台灣有很好的條件,有時候是我們走錯路了。黃欽勇 Digitimes 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 最新著作:《科技島鏈:中美日韓台共構的產業新局》經歷:為32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電子時報》,著有《巧借東風》、《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西進與長征》、《出擊》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現任經濟部顧問、外貿協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