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左)、譚瑾瑜(右)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已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簽署生效,同CP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一樣,台灣並不在名單之內,被排除在兩大區域經濟體之外,向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如何突破重圍,在夾縫中求生存?
傳產關稅影響嚴重 台廠轉移生產線因應
RCEP是由東協十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十五個成員國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簽署的內容涉及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經濟技術合作、投資、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等相關議題,當中十五個成員國人口總合約有二十三億人、GDP合計約二十六兆美元,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協定。
RCEP簽署完成,對台灣產業影響有多大?台經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認為,由於台灣對東協出口的產品約七○%屬於IC通訊產品,這些項目受到WTO資訊科技協定(ITA)的保護,關稅已降為零,基本上不受影響,其他三○%不受ITA保護的傳統產業,包括鋼鐵、機械、紡織、石化等受關稅影響較為嚴重。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其實是四個「東協+1」的彙整,包括「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紐澳」等FTA,二○一三年開始談判,到今(二○二○)年簽署完成。歷經七年漫長的時間,中、日、韓紛紛以其主力產業插旗東協市場,如越南為韓國手機最大生產國,日本以泰國為汽車的生產基地,做為進軍中南半島市場的跳板。
因此,RCEP對台灣的影響,早在「東協+1」的時期就已發酵,而台廠早已有所因應。以紡織業來說,早在一九八七年工資上漲,就有一波廠商到中國大陸、東協投資,把附加價值低、勞力密集的生產線移到越南生產,二○○八年TPP即開始談判,到二○一三年RCEP異軍突起與TPP抗衡,加速第二波的產業外移,像是紡織大廠儒鴻、聚陽在越南皆有工廠,並且產生群聚效應。
RCEP降稅緩衝期十至二十年
不論是RCEP或CPTPP,影響最大的還是「原產地」規則,譚瑾瑜以彈性紗為例,抽紗到成品,RCEP規定區域含量大概是四○%,有些台廠還可留在台灣研發生產高附加價值的上游產品,但CPTPP規定就很嚴格,從抽紗到成衣都要看在區域內生產的比重,必須在CPTPP成員國家內完成,區域內產業會因此而連結緊密。台灣沒有加入CPTPP,部分產能就必須挪到CPTPP區內生產。
比較RCEP與CPTPP的差別,除了區域含量不同之外,「CPTPP是高標準、高品質的協定,貨品貿易各項產品最終還是要全開」,但成員國家可以設定降稅期程,例如日本為保護國內農業,稻米設定在五十年內關稅逐漸降為零。
而「RCEP是有條件的開」,部分國家貨品僅開放五到六成,服務貿易僅有日本、韓國、澳洲、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七個成員是以「負面清單」方式開放,開放程度較大,中國大陸要等到協定生效後六年內才轉為負面清單,開放程度不如CPTPP高。
長期來看,RCEP並非簽署之後關稅立刻降為零,十五個成員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降稅設有緩衝期,期程在十年至二十年不等,因此RCEP對於台灣產業的衝擊將會在日後漸漸凸顯,這段期間,政府和企業都必須做好因應措施。
透過產業及技術交流 降低關稅屏障
譚瑾瑜不諱言,由於兩岸關係複雜,台灣要簽署FTA或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確實是有挑戰的,當然政府還是會積極爭取進入CPTPP及雙邊的FTA,在還沒加入RCEP及CPTPP之前,台廠還是可以透過產業及技術交流,降低關稅的屏障。
她舉例,台中有一家工具機廠在印尼深耕,協助當地教導印尼技工如何操作工具機,等於是幫印尼訓練技術人才,屆時印尼廠要買機器時,自然會採用台灣的品牌,台灣機台進入印尼有五%至一○%的關稅,這家廠商就跟工業部爭取是否能降低進口機台的關稅,透過良好互動來爭取降低關稅障礙。
第二個方式是以投資帶動貿易,東協國家本來就希望台灣進去設廠投資,大企業布局國際市場,可以帶著衛星廠一同前往,形成產業供應鏈,一方面零組件可跟台廠購買,另一方面可以區域的產業鏈,做為與當地政府溝通的籌碼,達到降低關稅的目的。
「談一整部FTA可能比較困難,但以產業合作的方式,化整為零,以堆積木方式一塊一塊來談,是當前可以努力的方向」,譚瑾瑜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中韓本來就有FTA並無太大改變,RCEP簽署完成,卻意外牽起中日、日韓之間新的貿易關係。在日韓間,韓廢除日產品關稅比例由一九%大幅提升至九二%,而日廢除韓貨品關稅品項達九二%。而在中日間,中國廢除日本關稅由目前的八%提升至八六%。
加強產學合作 輔導產業升級
中國和日本分別是台灣第一大及第四大市場,日韓產品和台灣同質性最高,日韓達成貿易協定,對台灣出口日本市場造成威脅,而中日零關稅協定亦不利台廠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銷售,影響的程度則必須以單項產品來細看,才能找出對策。
對於此,譚瑾瑜認為,政府加強與產業的溝通,有助於了解受影響的程度,進一步輔導產業升級,往高階製造前進。譚瑾瑜認為,「很多產業的型態都在改變,我們不能用過去傳產的觀念來看待目前的傳產,有些傳產業也是運用高科技進行產業升級,而有些新型態的產業也很需要人力」,如何減少學用落差,加強產學合作,讓人才適得其所,是當前亟需重視的課題。
善用研發實力鞏固產業鏈 增強本地投資環境優勢
疫情之後,整個產業的型態產生變化,「以前產業鏈比較長,現在產業鏈比較短」,事實上,台灣的研發能力很強,企業可以善用研發實力來鞏固產業鏈,而政府在投資環境也必須多著墨,畢竟企業考慮設廠地點的因素很多,有無參與RCEP、CPTPP只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其他還包含政治環境、基礎建設、人才技術及勞工等因素,積極增強本地投資環境的優勢,吸引台商及外資進駐,都是良性循環。
譚瑾瑜進一步說明,近年來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所引發的氛圍,在拜登當選後,短時間內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仍不易改變,新興科技如5G將形成兩套標準,RCEP生效之後東亞區域整合成形,產業鏈形成雙元的趨勢會更加明顯,須加以關注,而政府仍應關注RCEP、CPTPP之發展,並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之中。
譚瑾瑜
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第九所所長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博士
國立台北大學(前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碩士、學士
經歷: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研究員兼所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事務委員會委員
經濟部經新聞名家論專欄作家
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暨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助理研究員
國立中興大學台北夜間部經濟學系助教
專業領域:兩岸經濟、大陸經濟、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