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左)、林昆虎(右)
污水下水道是城市進步及現代化的指標,一座美麗的城市,必然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接管來自家庭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處理後放流或回收再利用,達到水資源循環及保護的目標。
台北市污水下水道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覆蓋率已達八○%,尚屬全國第一,但因為建設較早,多數管線已經老舊,北市衛工處做為污水下水道的當責機關,目前推動用戶接管、延壽檢修、防災應變、循環經濟等四大工作重點,並計畫新增民生、濱江、社子島等三處水資源再生中心,冀盼建設台北市成為水循環自主處理的城市。
統包方式提升用戶接管率
首先,用戶接管部分,北市衛工處處長林昆虎指出,目前北市污水下水道系統「能做的、可做的」都已經接管完成,剩下大概二十萬戶(約佔全部的二○%)尚未接管,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偏遠山區、老舊建物無施工空間、建物有安全疑慮或民眾沒有意願接管等因素,影響施工進度。
對於此,北市衛工處在民國一○九年開始以統包工程的策略來突破各項限制,林昆虎說明,早期是先設計再施工,開挖時才發現實況跟設計不一樣,影響工程進度,用統包的方式是希望廠商提出不同的設計工法,突破現地困難並加強住戶間的協調,讓接管進行更順暢。
目前北市的平地部分(中心蛋黃區)接管率八成以上,第二圈比較邊緣地區,會以系統延伸的方式,銜接市中心圈的主次幹管,外圍偏遠山區,像是士林、北投,接管公共管線的效率不高,會以配合地形、聚落的發展,採聚落型污水處理系統來完成。
另外,還有一些早期擁有化糞池的社區大樓尚未接管,衛工處會以專案形式加強與管委會溝通聯繫,政策性說明接管污水下水道的好處(如:不用抽肥),並給予五萬二千元到十二萬元不等的補助,刺激住戶接管意願。
在延壽檢修方面,污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是所有管線埋最深的一類,一旦龜裂滲水,將造成路面嚴重坍塌,早期北市只有局部性檢修,一○八年度開始,衛工處推動老舊管線巡檢計畫,編定相關費用,有系統檢修主次幹管、分支管,增加渠管壽命,避免造成道路災害。
管渠巡檢 傳統工作導入新科技
林昆虎說明,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全國佈建率最高,目前也只有北市有管渠延壽的問題,截至一一○年二月,已完成主次幹管八.○三公里、分支管網約十三.四公里的檢視,目標在一一二年底完成分支管網二四○公里檢修及一一一年至一一三年三年內完成主、次幹管(總長約一一四公里)的修繕及維護。
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總長度約二千七百公里,這麼繁複的巡檢工作,過去都是工人親自鑽進下水道勘查,職災、勞安時有所聞,跟上科技潮流,衛工處開發出一系列的智慧檢測,像是CCTV巡視車、聲納探測船,透過鏡頭直接取得管內的畫面,亦可詳細知道座標、定位,以利精準開挖維修,希望在三年內完成全面性檢修的艱鉅任務。
林昆虎為工程背景,曾在新工處擔任挖掘管理科科長,參與制定《台北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後來因為職務異動,負責台北市路平專案,現在則是污水管線的執行者,對於管渠延壽及道路維護相當有想法。
舉例來說,過去曾有人孔蓋冒水、氣衝噴飛的事件發生,影響行路人的安全,林昆虎分析,這是因為雨污未能分流所導致,過去施工不嚴謹或民眾私下改管,誤將雨水管接到污水管,暴雨期間,雨水灌到污水管,按理來說,污水管徑有一定的容量,在小管接大管或轉彎之處,壓力來不及宣洩,就會有冒水或氣衝噴飛孔蓋的危險狀況發生。
雨污分流 圖資e化管理
為了解決人孔蓋噴飛的問題,衛工處自一○六年開始進行更換符合CNS規範的「耐揚壓」人孔框蓋,優先改善低窪地區、水理條件較差,過去曾經發生事故的地點進行改裝,統計一○九年底,已更換四一五八座耐揚壓人孔蓋,冒水及氣衝的情況已較往年改善。
而針對雨、污混流的區域,相關單位也會時常派人巡視有沒有不當接管,並將雨、污管分切到正常軌道,林昆虎表示,過去都是隨機隨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在採用水位計偵測管渠水位,能夠有系統全面性檢查,比方說,某處冒水,就往上游勘查混流嚴重之處,然後做切管分流,杜絕類似狀況重演。
管線清疏也一樣,過去常常清淤後,又重複管塞,現在透過e化管理,將數據套在GIS圖資上,就可輕易找到原因,譬如說,某區域阻塞,可能是某家餐廳未使用油脂截留器,或擅自將油脂排入污水下水道等,一方面加強宣導稽查,另一方面提升決策及管理的效率。
增新三處水資源再生中心 再生水質再提升
今年度台灣發生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水庫水位直直落,影響民生及工業用水,有「第二水源」之稱的「再生水」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根據統計,台北市每天處理約九十二萬噸的生活污水,迪化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約五十萬噸、內湖污水處理廠處理二十四萬噸,兩者皆已滿載,其餘二十至三十萬噸必須泵送至八里污水處理廠處理,但是八里廠的處理量能已接近九○%,加上新北市府計畫四年內再增加二十五萬用戶接管,台北、新北必須分頭分散處理,才能滿足未來各自污水處理的需求。
因此,台北市未來十年內計畫增加民生、濱江、社子島三處水資源再生中心,處理量能分別為四萬噸、十六萬噸、三.五萬噸,每日污水處理量能由七十四萬噸提升至九七.五萬噸,盼在二○三○年達到污水自主處理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濱江、社子島三處水資源再生中心是具備薄膜處理技術(MBR)的三級處理廠,可過濾細小微生物,處理之後的放流水、再生水比現有的迪化、內湖廠(二級廠)所處理的水質好上十倍,優化水質降低對環境衝擊。
三處新增的污水處理廠每日可產出二三.五萬噸達再生水標準之量能,加上現有迪化、內湖廠的三萬噸,未來每日可有二六.五萬噸的再生水,供市民取用,林昆虎指出,只要不接觸人體,再生水可以拿來做路面清潔、植栽澆灌、洗車、洗設備、沖馬桶等等,減少自來水的使用量。
他舉例,迪化、內湖污水處理廠每日分別可生產一萬噸、二萬噸的再生水,一○九年度,迪化、內湖兩廠取用約二○四.四萬噸,而一般民間、公部門、環保署取用約一○.九萬噸,以每度水單價二○.六元計算,節省近五千多萬元的自來水費。隨著民生廠的規劃,未來也會在民生社區及松山機場周圍設置專管,養護綠地並做為公廁用水。
減碳、減排 落實循環經濟
除了再生水之外,落實「循環經濟」另外兩項重點是污泥減量及碳足跡,為減少清運量,迪化污水處理廠將含水量高的脫水污泥加熱烘乾成為乾燥污泥,使污泥體積減少至原本的五分之一,並且乾燥的污泥送至焚化廠做為輔助燃料使用,以一○九年度為例,脫水污泥量約五千六百噸,乾燥後的污泥約一一二一噸,以清運車每次載量十噸推估,減少四八四清運車次,降低空氣污染源。碳足跡部分,迪化污水處理廠從廠內著手,降低廠區照明及空調使用量、改用高效率LED燈具、更換耗能的鼓風機組、並採變頻式操作,期望在三年內再降低三%的碳排。